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湘灵歌》是鲁迅旧诗研究中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研究者对《湘灵歌》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和诗的内容的理解存有分歧。一、关于写作背景对这首诗写作背景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的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当时的形势是红军粉碎了第一次“围剿”,取得了辉煌胜利。红军和根据地更加发展了,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鲁迅身在白区心在苏区”,他“在获悉反‘围  相似文献   

2.
程乃珊: 我们还从来没有对话过,虽然我作为你的读者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关注你,又同是女性,或许我们并非完全不能沟通。如果说在以往的创作中,你为了某种观念的阐释常常不得不将个人的经验掩藏起来,那么这一次,你则在时代要求的大框架下更多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确实,在《望尽天涯路》中,你展示了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都要突出的才华,你的艺术表现力和思考力得到了长足的  相似文献   

3.
大寨花开遍地红,丰收捷报伴歌声。鱼台县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经过几年奋战,荒湖涝洼大改观,人变、地变、产量变,使鱼台县跨入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行列。在改天换地的战斗中,鱼台县人民怀着强烈的革命激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用以抒发他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他们坚  相似文献   

4.
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本散文,其中有一本1995版《大地上的事情》,很薄,装帧朴素,作者苇岸,我未听说过的一个名字,朋友说作者英年早逝。多年来我更多地阅读了语言华丽、文笔流畅、富于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字,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文字,其中有许多赞美自然的诗与散文。这些过分艺术化的文字以暗含的趣味、机巧、玄妙、暗示引领我一次次入其彀中。然而对于自然,它们的作者只是寄情者、欣赏者、旁观者的角色。在这里我无意谈论使用文字的风格问题,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外的风格,那就是简约、节制。苇岸关注的是自然中具有原初意义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出发,蒂利希将本属于伦理学范畴的“勇气”置放在人类生存 的整个疆域,使之获得本体论的意义。由此,人们对死亡、谴责及无意义的焦虑得到缓解。 勇气,成为有担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6.
生命如歌──读《茅盾孔德沚》李向辉中国现代文学因为处在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也因为历来中国的文艺与政治有着极其敏感的关系,因而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便也变得异常复杂。几十年来,受重视的,被无限度地抬高以至歪曲神化;被忽视的,就一直...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自家的历史传承悠长而无断裂的缘故,中国人对过往的历史向来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喜爱历史,喜欢从评书和戏剧中搜寻个案来教育晚辈,来比照身边的生活:知识人更是迷醉历史,从现实中捕捉历史的影子,用历史来影射现实,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相似文献   

8.
也许是自家的历史传承悠长而无断裂的缘故,中国人对过往的历史向来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喜爱历史,喜欢从评书和戏剧中搜寻个案来教育晚辈,来比照身边的生活;知识人更是迷  相似文献   

9.
蔡波 《社会科学论坛》2007,(17):113-118
也许是自家的历史传承悠长而无断裂的缘故,中国人对过往的历史向来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喜爱历史,喜欢从评书和戏剧中搜寻个案来教育晚辈,来比照身边的生活:知识人更是迷醉历史,从现实中捕捉历史的影子,用历史来影射现实,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是他们间接批判现实的寻常手段:而统治者同样依藉历史,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习惯于把玩历史,让它为自身的利益辩护,从孔夫子到朱熹,无一逃出其"敲门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N·sivin教授1982年在美国《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的论文。我国翻译并刊在1984年《科学与哲学》第一期上。sivin教授在此文中谈到为什么要搞这个问题时说:“人们听说古代世界有众多的科学传统,往往感到纳闷: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勃  相似文献   

11.
假如说,一定要让我们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当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话,我以为最准确的莫过于一个“忙”字。忙,已经是所有人都不可逃脱的宿命。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也无论是富豪还是穷人,更不管你做的是哪行哪业。尤其是在当下,在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一个高科技化的时代,生存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也就更加剧了人们的忙碌。有人曾经比喻,现代生活就像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驱赶着,让你无时无刻都不能不奔波甚至挣扎在没完没了的匆匆忙忙之中。忙,也就成了当今人们生活的惟一主调。高速度和快节奏,已经深入到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  相似文献   

12.
朱季贤创作的歌曲写作分析范例一松花江的歌》向世了。这本书收集了百余首歌曲。每首都体现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的成果。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实践和渊博的理论造诣,是难以实现这样的创作的。这些歌曲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体现了一个作曲家的黑土情怀。丰富的经验、广阔的生活经历的积累,是这些陈炙人口的歌曲产生的源泉。好的素材都来自于生活,没有生活深刻的体验是不会有这些成功的创作的。从朱老师作品的题材上看,内容非常丰富。如《化工工人之歌》、《我们是人民的排水冲/发电工人之歌》等等,在这些歌曲…  相似文献   

13.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 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出了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剧”;我以为,《雪峰之歌》(以下简称《雪歌》)  相似文献   

14.
李春林是我省一位勤奋的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以来,他接连出版了《枕流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夏夜的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本诗集。读着这些诗,使人感到时而怒马奔腾,时而深沉庄重,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清淡雅素。因此,他的诗具有许多诱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这首诗是黎·木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写的,当时他只有16岁,他在这首诗里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诗的起句,就很有特色: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中国!”“中国!”各占一行。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他旗帜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份迟到的批判,这是一份虽然迟到但必须补上的批判。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临近播完的时候,自己就想写这篇文字,只是被手头另外的一些事耽搁了。自己当时也没有想到这部电视连续剧会如此火爆,及至后来各个电视台都在热播这部电视剧时,自己总想着偌大的文坛,是会有人出来对此进行批评的。但没有想到迟至今日,眼瞅着这个热浪快要过去了,除了听到一片叫好声外,居然没有听到本来应该出现的尖锐的批判之声。要说批评的缺席,这回批评可是真真的缺席了。《激情》的热播,本来就让人忧心;热播之后,没有批评,一片叫好,就更让人…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奥秘是人,哲学以人为主题。哲学的出发点、前提和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理解。一定意义上,人学是哲学的核心。韩庆祥教授最新推出的《思想是时代的声音》(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7月版,以下简称《声音》)一书,既是作者对20几年学术历程的清理与总结,也是作者学术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问题研究的综合性成果。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从哲学到人学再到人的能力问题研究的转换,既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学术研究的基本历程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由于作者在思维方式上的突…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朱季贤先生是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作曲家、艺术教育家,我校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他的歌曲创作成就已受到我国艺术教育界许多专家的瞩目。他的近作──《松花江的歌──歌曲写作分析范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则是集作品分析和创作范例于一体的集大成之作,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讴歌,对民族的深情,对边疆的赞颂。该书分为“松花江的歌”、“赫哲人的歌”、“界江军魂”、“校园里的丁香花”、“焊花”、“生活的呼唤”6辑,可称为北疆艺术之花,学苑文化之果.为推动歌曲创作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魏绍馨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读了多遍。我以为,驾驭文学思潮的历史恐怕比把握作家、作品的历史更为艰难。不然为什么象《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等多种专门史早已问世而且被一写再写,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却偏偏是千呼万唤才出来呢?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奔涌,波翻浪叠、泱泱大观。《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首先让我们感到了这股澎湃洪流的壮阔。该书以不到三十五万字的规模容纳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个进程。作者独有见地地把这一进程划分为他所分别论述的五大部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思想启蒙与文学革新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