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如何使休闲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本质,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休闲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智慧,建立当代休闲文化及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是休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抽象领域和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是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提升休闲,引导当代健康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丰富美学,推动审美切入人本生存,使美学拥有更多的现实话语和功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助益实现美丽和谐的"中国梦",这也就是相关学科学者的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当代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走向休闲、深入休闲、引导休闲文化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休闲美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必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休闲美学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视角研究体闲是由休闲、美学等各自特征以及交互关系所规定的.休闲在本性上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追求日常生活意义的美;而美学的审美内涵实际上又与自由的游戏(体闲)特征极为一致.两者之间的内性关联为确立体闲美学奠定了合法的基础.当代休闲美学研究应着手于日常闲暇活动的审美关联,着眼于日常休闲体验的审美提升,并着力于日常休闲生活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3.
休闲是人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自由体验是休闲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共同追求。与把耳目作为审美感官密切相联,传统美学在审美方式上带有形式的距离性,在审美对象上集中于艺术品领域,在审美本质上是对象性超越的自由体验;与把全身体验作为审美经验相对应,休闲美学在审美方式上是全身心的直接感知,在审美对象上是当下整体的具体现实环境,在审美本质上则是融入性的自由体验。所以,与各自秉持的身体感官机制密切相联,传统审美是一种带有距离性并侧重对象性超越的形式化观赏活动;休闲审美则是一种全身心直接感知并身与物化的融入性体验。休闲美学强调审美感官融入性的身与物化,这是其在践履层面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按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休闲的本体为适度之闲,闲即各得其分的生命本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存体验。休闲的工夫为适,既指对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适度把握,亦指通过心适达到物闲的境界生成,其深层含义指人在身心欲求得以合乎限度地舒适满足之后,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享受生命之安闲。传统的休闲审美境界分为三种,即遁世境界、谐世境界、自得境界。超然自得是休闲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休闲美学之建构正成为我国社科界新的学术热点。在中西方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休闲审美的丰富思想和文化现象:休闲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休闲中的人格之美,休闲中的人生之美,这些均向我们呈现了休闲美学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而建构休闲美学,更有着当今时代迫切的现实吁求。一方面,国民休闲方式失当、休闲消费异化等负面现象需要休闲美学对休闲文化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休闲美学亦可使促进休闲学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并使美学理论更现实地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隐逸传统中所形成的某种精神追求,如高洁的人格、高雅的文化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人在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闲适与现代人的休闲有根本不同,但是它那注重精神自由、注重文化素养、注重人格境界的意蕴却能够给现代休闲文化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隐士和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位置独特,隐士们居于主流社会和文化的边缘,身份的转换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视野和生存空间,更着意个体内在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从人性自身思考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这在客观上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隐士文化属于边缘文化,饱含丰富的休闲智慧和人生哲学,是一种生存论的美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边缘只是相对于文化所处社会的主流而言,与其本身价值无关。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边缘文化中蕴含丰厚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休闲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休闲主要指心理层面的"心闲",其与人生意义生成和文化创新密切相关。先秦道家"返归自然"的思想及其实现的审美化路径,成为道家休闲哲学关于内在自然人性的回归的滥觞;先秦儒家关于休闲理想、休闲与道德以及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中国休闲文化的另一途径。两者对后世中国文化尤其是艺术和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闲文化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休闲文化及其研究的发展日益深入,休闲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但是,在当前我国休闲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着休闲的异化、休闲文化没有自身的特点及休闲文化中的不平衡现象突出等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0.
从“歇心”、“无事贵人”、“立处皆真”三个基本范畴可看出,禅宗体系具有丰富、透彻的休闲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禅宗休闲美学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醇化了僧人群体对闲适安居精神的追求,提升了文人士大夫的山林回归境界,同时又融通了僧与俗、世间与出世间的二元对立,唯以“歇心见性”为最终标准。现代休闲美学研究正处于上升势态,但其学科理论之建构显然远未完成。以禅宗的基本理论视野为参照,不但可反思现代休闲美学之不足,更可从中汲取必要的理论养料。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时代、休闲时代。以全球化为视野观照休闲,休闲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或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颇具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化现象,一个更具本体性的美学范畴,一个与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直接相关的人类学、生态学命题。从中西文化精神比照看,中西休闲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民族风貌和文化品性,并且表现出边界的消解性与文化的异质性的二元悖立;从休闲的本体意义角度来看,休闲是一种存在,既能够满足人类的身体和生理需要、审美和精神愉悦,同时又成为一种文化塑造和文化存在;而从“生态学”意义上审视休闲,又衍生出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精神生态等“生态式休闲”诸样式。  相似文献   

12.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伦理思想土壤,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其实质是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基本问题,以美与善的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具有以美善统一为理想目标、以中和为审美价值取向、以审美人格为最高境界的鲜明特征。伦理取向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生命智慧或生活智慧的凸显与表达,对当代美学的价值确立与理论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古代士人休闲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士人山水之兴与园林之境。宋代山水园林休闲审美的文化表征是:一愉悦性情,二探索求知,三阶层认同。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心态表现在:一由天地到人心;二由迫怵到本真;三独乐与共乐;四玩物适情。由此可见宋代士人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快感休闲、审美休闲这两大类型休闲方式的划分,其根据是"劳动"与"工作"的区别,由此形成劳动、工作状况与休闲状况的相互对应关系。工作与其审美休闲方式互成彼此,同样,劳动与其快感休闲活动也相辅相成。因此,在倡导审美休闲时,也应对快感休闲多几分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7.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体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关注审美的休闲文化对人性生态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在对马克思休闲意蕴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从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等方面对休闲农业发展逻辑进行剖析,进而对休闲农业视域下马克思休闲意蕴之当代价值进行建构,阐述其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本等方面的价值表现。  相似文献   

19.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休闲与美学三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对非工作和责任时间的一种花费和享受,具有自由把握自己的心理体验和人性本质,从而与美学具有相通和交迭.美学在休闲的四个层面中可起作用:家居休闲,休闲产业的形式外观和形象塑造,休闲的诸多样式就是审美样式,休闲作为自由心境.休闲从历史和现实看,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朝向,美学进入休闲是保证休闲的正面朝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