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广宜  蓝昱璇 《报林》2018,(2):60-62
本文以政务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的舆情传播态势、特点以及政务微博在整个事件中的传播作用的分析,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卫中 《社科纵横》2012,27(12):123-125
“政务微博”已经日益成为推进官民网络互动的新型重要渠道和平台.从语言信息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政务徼博的传播效果与以下四个方面密切相关:政务微博传播信息的权威性、诚信度;政务微博传播信息内容的被关注度;政务微博传播信息中使用的“徼”语言:政务微博的语言信息与传播语境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3.
张艳新  袁会敏 《创新》2013,(4):39-42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历史经验表明,每次社会转型都伴随着社会诚信的重大考验。当前出现的一系列政务诚信危机虽然令人担忧,但这是转型期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我国的政务诚信危机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公民参政意识提高的挑战。新媒体的兴起更是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营造有利于推进政务诚信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1):120-122
社会转型期的危机事件借助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已成新常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危机事件的即时和迅捷传播,当事方的政府或组织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应对和处置危机以及重塑形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要素、传播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多元治理策略是藉此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8):141-146
在新媒体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探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为逻辑起点,总结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了传播机制创新的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6.
陶莉 《社科纵横》2012,(2):198-200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强烈吸引和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与需求,也给高校校史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比较,阐述了校史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具有时效性、多样性、交互性及大众性等特点,分析了在校史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环境对传播者素质、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的挑战,进一步提出了从统一观念、优化队伍、转变机制、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和载体等五个方面研究校史传播的路径,以切实促进校史传播效果的全面提升,实现校史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政务微博依然是当前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府治理工具,一个运营良好的政务微博会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政府微博的快速成长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像星星之火,逐渐呈燎原之势,无论是数量的扩张、形式的拓展,还是对功能作用的探索乃至语言风格的尝试,都体现了中国政府抢滩新媒体的努力及效果。一是政务微博的数量呈几何式  相似文献   

8.
白莹 《报林》2018,(1):60-61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报业广告遭受着严重的冲击。新媒体传播效率更高,更快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广告有主动追求高效率传播的天性。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改变并完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9.
原丁 《阅江学刊》2013,(3):96-100
传统媒体因单向传播而缺乏互动机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向受众的单向传播,成为公众参与的积极推动力量。然而,新媒体对公众参与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回应,发挥新媒体在公共参与中的优点,遏制其缺点,促进公民参与,使新媒体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6):62-66
新媒体的崛起是导致"后真相"的原因之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政务微博面临着引导功能消解、引导对象隔离、引导成本增加的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政务微博需要赢得关注并持续提供有思想有内涵的信息。因此,政务微博需要建立全新的形象,关注网络的热点,增加内容的深度,转变发展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务微博的影响力,突破"后真相"带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吴颖 《报林》2018,(2):45-47
近年来,新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本文探讨了新媒体传播的几点鲜明特征,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介绍了几种新媒体文案标题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赵泓  刘子莹 《探求》2018,(6):98-103
乡村公益组织通过整合政、企、媒等多个渠道,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益传播的信息传达方式日渐丰富,媒介使用多元化,传播面不断拓宽,受众也越来越精准。本文以绿盟"中国美丽乡村计划"为例,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微博只有140个字,但是却对电子政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当前它已形成一种"微力量",不仅以独特的魅力推动着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推进着民众政治参与,而且还正在考验政府的执行力。微博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捷的一种信息传播渠道,虽然在篇幅上只有140个字,但是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新浪政务微博为代表,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务微博平台。微博不断促进政府部门管理理念变革,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刘继强 《社科纵横》2014,(4):129-132
当前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等新媒体的勃兴,造成网络危机传播的实践困境。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从事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为管理学者、公关学者与传播学者,更多地关注政治性、群体性、公共性事件的网络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研究。梳理学者们的观点,新媒体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是应用数字技术、具有互动性、可无限传播的新形式媒体.目前,以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被列入主流媒体的行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交互性、即时性、权威性、覆盖域等方面各具优势,为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有效资源合理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必将互动、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7):139-142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格局,也促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和媒介情境。当不同的传播要素处于信息的个体化、系统的分离化状态后,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涉及空间便极大的被拓展。伴随深刻的时代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对文化的认同等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需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进行SWOT分析,结合甘肃省文化资源空间布局情况,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华夏文明创新文化区的转型战略和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丽霞 《报林》2022,(2):54-55
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融媒体时代,社会工作新闻传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创新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策略,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充分结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新媒体的广受众、快速度,实现社会工作新闻的高效传播,讲好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故事,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网络传播发生了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巨大变化,其中网络情绪展示了当代网络传播与网络危机的非理性面貌。特别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网络情绪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伤害网民和社会群体,破坏网络生态安全。大量爆发的负面网络情绪事件,对于新媒体行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和安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于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究网络情绪的主体心理发生机制,探寻网络情绪的传播要素,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情绪传播带来的舆情风险和社会危害,从而有效地加强网络情绪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国网络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19.
本埠要闻     
《青岛画报》2012,(9):94-95
8月1 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新浪官方微博"青岛发布"粉丝突破1 00万,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在近期公布的"201 2上半年政务微博影响力榜"中,青岛发布在中国十大新闻办机构微博中排名第九。为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改进工作,青岛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微博平台建设。2011年上线的"青岛发布",旨在及时发布权威的青岛政务信息,努力提供青岛实用资讯,积极与网友开展互动,回应群众关切。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中国网民用户已突破5亿,新媒体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发表言论、生成舆论的重要平台。近两年,"小悦悦事件""、北京特大暴雨事件"等社会热点事件进一步彰显了新媒体对于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在为受众搭建更广阔舆论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