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思想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主题顾祚华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由于孔子继承了中华先圣、先哲、先贤优秀文化成果与非凡圆融之智慧并在学习、钻研、修身、内省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中将其精华加以发展和再创造,从而形...  相似文献   

2.
邱培彪 《探求》2005,(Z1):111
一、"以德治国"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统"德治"思想首先值得我们利用的应是其"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在孔孟那里,首先强调的是统治阶级自身应该具有优良的品德,国家的治理正是在于统治阶级的道德楷模作用,其次才是对广大民众实行道德的教化,让广大民众遵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所以,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初,道德的示范居于首位,而教化则是第二位.这对我们今天实行"以德治国"无疑很有启发.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首先就应该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倡导"道德"的修养和提升,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关注一己、一集团之私利,真正做到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的实现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生命.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了"道德"的升华,才可能在广大的民众中宣讲"道德",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阐述的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中国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把握中国人核心的精神属性,它是培养君子.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构建的以"仁"为旨归的历时态知识体系,通过自我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人格基础,通过践行中庸之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仁者爱人的交往观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了充满温情的人伦秩序.他们共同指向可持续发展之道.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儒、释、道三教并举、多元思想竞彩纷呈的盛唐文化氛围中,王维诗文中流露出的思想也是纷繁复杂的。但其中依然有一根主线,这就是始于儒之“兼达”,动摇于出入间而终于儒之“兼达”。作于晚年的《与魏居士书》正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是怎样将多元思想“为我所用”地融为一体的。《与魏居士书》旨在劝魏居士出仕。但其劝说的理由却并不限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用世精神,而是旁涉释道,并归结于主观的适意与否的范畴。这从全篇的行文可窥见一斑。文章从居士的家世、身世、德操诸方面入手劝导魏居士,并显之于功名利禄:“禄及其室…  相似文献   

6.
陈安民 《求是学刊》2013,40(2):157-163
王夫之的历史借鉴思想在《读通鉴论》中有集中的体现,在其卷末"叙论"系统的论述和文中个案评述的结合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史学在历史借鉴中作为中介的重要性,强调对历史借鉴的自觉意识,阐释了历史借鉴的辩证方法,指出了历史借鉴的广泛性。这一内容丰富而有机联系的历史借鉴思想,对于治国安邦和修身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7):1-4
习近平治国理政以来,特别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蕴涵了充满智慧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哲理,体现了家国情怀与责任统一的战略思维、修身与齐家并行的价值取向和传统与现实有效对接的实践路径,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伦理遵循。  相似文献   

8.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贯彻"法后王"的治国策略,认为时代在发展,治国不必法古.儒家、墨家、道家和阴阳家倾向于把人类历史视为周而复始的循环,法家则把人类社会认定为直线的发展过程.以先秦诸子为参照,通过比较研究,不难看出韩非子历史哲学突破了循环论和复古主义的框架,与近代提出的进化史观颇为相似,而他对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则与西方后来提出的人口是按几何倍数增长的观点极其相似,韩非子的历史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治国必不可少的参考.其正面价值在于: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法治比人治更为科学、客观、公正;而负面价值则是人不能变成执行法律的机器,应该更具有灵活性和人文关怀,才不失法治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微言大义     
正关于机器人奴役人类的可能性,我觉得不如先考虑一下我们有什么被奴役的价值吧……是挖煤挖得比机器人快了还是搬砖搬得比机器人多了……要知道现在连下棋都下不过机器人了。给暗恋的人发"我刚刚吃药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如果他问你"是什么新闻"而不是问你"为什么吃药"说明他不喜欢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季刊《亚洲评论》1976年第4期,发表了早稻田大学文学系讲师细野浩二题为《鲁迅的境界——追溯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的文章.作者认为,在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中,弘文学院时代是其传记中最薄弱的部分.作者阅读了讲道馆所藏的有关材料,有了一些新的发现:鲁迅作为"境界人"在弘文学院发现了生活在清朝体制下的矛盾;他产生了"寂寞的思想",经过医学发展到文学,他的这一思想发展过程明确了;鲁迅是站在境界之上的"精神界之战士",最能正确理解他的是毛主席.现将全文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林杰 《创新》2012,6(5):33-36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都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强化内在管理,开展自我修为,提高素质,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党性修养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己安人的内容与方法,而且由于其注重社会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11):38-4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以"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战略抓手。也是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领会和贯彻好"四个全面",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发展的特点是重实用主义和行动主义,特别是儒家思想向民间普及后,出现了提倡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庶民思想家。江户时代中后期的儒学者石田梅岩从商人的立场出发,展开了大众心学运动,晚于石田梅岩100年后出生的儒学者二宫尊德从农民阶级的立场出发,展开了大众报德运动。二者皆从庶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提倡"俭约"的生活方式,并给"俭约"思想以哲学范畴上普遍的意义。他们没有像前人那样,认为"俭约"只是为了个人发家致富的"吝啬"和"节约",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俭约"。二者认为,"俭约"是摒除私欲的道德实践活动,"俭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俭约"道德实践活动深入人心,不仅缓解了百姓拮据的日常生活现状,符合了统治阶级的治国要求,也给日本近世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积累财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哉孔子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1,17(1):96-101
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张冬梅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从强调"读者中心"到"为什么要以读者为中心"以及"如何实现和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最终推导出文学史不应该只是作家史、作品史,而应该是包含读者接受的历史和社会性的接受美学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是文学接受者的文学史、批评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思想史,也是人类的艺术史;文学史不仅仅是属于历史的文学史,也是当下时代的文学史.推倒文学的围墙,让文学接受者与文学本身对话,让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对话,让当下时代与历史对话,应重新编写我们当下时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勒出"太平洋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太平洋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在"太平洋时代",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7):128-131
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意识存在,"利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利他"是与个人的修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很重要的就在于对他人的态度。"利他"的内涵很丰富,凡是与"己"相对的都是"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利"给予完全没有血缘、亲缘之外的路人的话,那他的道德修养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修养。无论儒家文化、墨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强调对他人的爱,应该说,正是这种"爱他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利他"文化的发展,而雷锋精神正是"利他"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7):59-65
当今时代是一个消费地位与作用凸显的时代,也是一个消费问题困扰人类发展的时代。国内外学者为解决当代消费问题对马克思消费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既有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争执,也有对马克思"如何说"消费的研究,还有要"接着说"消费的研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待完善和深化之处:马克思论述消费的文本有待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仍有待拓宽;客观评价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应当重视马克思消费思想与其他学者消费思想的对比研究;亟需加强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20.
张横浦的心学思想述论王伟民孔子创立、经由曾子、子思和孟子发扬光大的先秦儒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心诚意的为己之学(内圣),二是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学(外王)。作为内圣学,它强调做人,要求“直道以行”,切实为己,不枉自己的真性情,成就自己的人格,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