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中华文明是世界视野中的文明,中华法文化也是世界视野中的法文化.中华法文化既影响过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日本等,也受到过很多西方学者的严厉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法文化也对中国的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在传承中华法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以前的法治文化心态,尽快构建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维跃 《社科纵横》2006,21(6):112-113
中华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发展的见证。这些节日,千百年来成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意义渐渐发生了变化,世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国考古文化编年,中华文明应始于化元前3000多年,约占新石器时代晚期.但传统的文学史观中华文明史中是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考古学的物证也是把距今4000年前的文化作为文明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每一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文明形态都为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三星堆,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正因为神秘,才需要逐个探究,正因为它属于中华文明"满天星斗",更需要梳理它的前世今生。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正渐渐呈现出来。青铜大口尊、神秘木箱、首次发现的精美鸟型金饰片……专家考古的过程,是揭秘的过程,也是解谜的过程,随着一批批珍宝重见天日,一个个不解之谜或将一一揭开谜底。  相似文献   

5.
《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是我院张碧波研究员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六章二十节。第一章考察了上吉伏羲女娲、颛顼、唐尧三个时期文化的产生以及文明特征等问题。伏羲女娲灵蛇崇拜显示了古老宇宙观的庞大结构,中华吉史从野蛮混沌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以及神权与王权、天文与人文统一结合的中华文明早熟性特征。从对大汶口、红山文化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考察,确定了颟顼王国的历史存在,确定了宗教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尚书·尧典》,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王权禅让…  相似文献   

6.
庞进 《唐都学刊》2014,(4):81-85
从厘清相关概念入手,从形象、民俗、景观、理论四个方面,对龙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行考察,可以看清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引领关系,进而明晰中华文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龙道文明,而龙道信仰则是中华文明的中枢系统.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一致,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9.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朝的文化建设,都不仅仅是一元化的"汉文化"继承和选择,而是对前朝及同时并立的各民族王朝的多元文化作出重新选择、吸收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汉文化"、同时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三文化"的新质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选择、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择、吸收和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汉唐盛世,河西“陆上丝路”文明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这是东西文化交汇下生命力所产生的奇迹;中国文明的前景要铲除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三座思想的大山,中国迈向全球普世价值现代化文明绝对不能做外来西方文化的殖民地,也不能做中国古代思想的奴隶;敦煌文化与文明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之一,它经历了历史的兴衰,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创造“中华盛世”的新文明,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敦煌文化的发展不能缺席。  相似文献   

11.
黄娟 《创新》2016,(1):86-91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大背景,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文明道路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从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和培养绿色生活等三个方面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  相似文献   

13.
<正>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万里巨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社会文明的崭新样态。但是,中国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将它们融汇贯通综合创新是我国文化和制度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是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今天中国的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区等都有着各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区域文化各有特色,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些不同区域在各自文化或连续或间隔或中...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领域灵活运用“两个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果。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赓续传承唯物史观的实践导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思维丰富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以辩证思维落实文化建设的实践部署、以底线思维筑牢文化建设的发展底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发展新空间、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新境界、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星 《唐都学刊》2006,22(4):70-73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浸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观念的起源很早,先秦“和同之辨”推崇“和”而贬损“同”。中华文明发展历史就体现了“和”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结果,中国思想文化自身也以“和”的精神进行自我整合。“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前途和世界文明的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7):71-75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美国思想界针对资本主义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正在生成的新流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态重塑",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它的一些主张和原则启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中国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更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树立一种世界眼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确立从唯GDP到绿色GDP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现,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