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英 《学术交流》2015,(2):186-191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先河地从系统的角度以"以诗论诗"的方式对古代诗歌进行了风格层面上的分类。但是,在这种分类的背后,隐藏着文体选择、内容关注、审美价值及取向上的诸多问题,并形成了《二十四诗品》自身的二律背反。对《二十四诗品》中表现的问题进行重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在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虎关师炼在《济北诗话》中称孔子为"诗人"删《诗》。其实孔子之时,并不是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的,而是从礼仪、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来看《诗》用《诗》的;孔子有"吾从周"之意,所以其删《诗》也当由此角度出发,而绝不是以"诗人"的眼光来删《诗》。虎关师炼之所以有此言论,当与其社会发展的特性、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形势和教育制度有关联,当然也不可排除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广开言路的君主方为明君,善听人言者方为师。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与他人平等交流,善听人言的优良品质在《论语》中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陈亢问于伯鱼"的经典典故一直流传至今,警醒后世。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陈亢见到了伯鱼(名鲤,孔子之子),心想,这伯鱼是老师的儿子,肯定会跟父亲学一些从不外传的独门绝学,于是就求教于伯鱼,伯鱼想了想,说,没有呀!只不过有一天,他站在那儿,我从他身边过,他问我,"你学诗了没有"(此处的诗指《诗经》)我说没有。他说,"你不学诗,就  相似文献   

4.
《诗》有“二南”吟及江汉(《汉广》、《甘棠》、《江有汜》)南冠羁客可奏楚音,而郑庄《大隧》之赋,孔子去鲁诸歌,何莫非南声之变?盖“赋者铺也,不歌而诵”,它崛立于楚地,与“诗”并称,并非“六义”的附庸(班孟坚的说法有问题)。良以春秋时各朝聘,士大夫多赋诗言志,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否则有辱君命,但是这“言”的根本,并非只是“风雅”,《三百篇》外,还有“(?)辞”(类似谜语)用以表达自己的意旨,测验对方的智力,“(?)辞”也有底本唤作“隐书”,不熟悉它,回答问题便对不上号。特别是到了战国,荀卿称之为“佹诗”(佹音Kuā,读如诡,盖以诡异激切之辞,言天下不治之意者也),据说是作给楚国的当政者春申君黄歇看的,以此得为楚之兰陵令(兰陵,地当为今之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  相似文献   

5.
要评述、了解朱光潜“直觉论”所支配的美学批评理论,有必要集中谈谈他的《诗论》,这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①,是他的美学理论的一种专门运用,里边含有很多对新诗实际批评的意见。将其《文艺心理学》与《诗论》对照起来读,就能全面了解朱光游的美学思想与批评的原理。从批评史角度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以严密系统的专著的形式,从美学的层面深入探讨了诗的本质及其创作欣赏的规律,并且在中西诗学比较的前提下,系统阐释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基本特征,力图为新诗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岁暮怀人诗手稿》从未见诸书刊,连中华书局出版的《蔡元培全集》前七卷(编年)也均未收入。此佚文收藏于绍兴市文物管理处。用红直格竹纸信笺书写,共五页,每页十二行,正反两面,中缝印有“蕉雪”两字,估计为此笺名。诗作共十五首,分别记十五位朋友,前面尚有四百字的序言。册子用纸捻装订,封面有作者亲题“蔡元培岁暮怀人诗手稿”几字。诗与序均用毛笔直行书写,全文如下(标点后加):  相似文献   

7.
曹志敏 《社科纵横》2010,25(10):105-108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学术界通常认为魏源《诗古微》主三家《诗》而斥《毛诗》不遗余力,使晚清今文经学的壁垒渐立,但本文通过考察认为,魏源虽然为三家《诗》辩护,认为《毛诗》传授源流不可信,《毛序》非子夏所作,但仍能以公允的态度肯定《毛诗》的优点,批评三家《诗》的缺陷,认为三家《诗》是《毛诗》的益友,在《毛诗》与三家《诗》的问题上,魏源没有门户之见,本文对《诗古微》的门户之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再版的《千家诗》,其中所收南宋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的全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注释说:“半亩方塘,言其小也。”“‘谓’设为答词。”“‘源头’水有本源而长流不竭也。”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家塾藏板《注释千家诗》中收集的朱熹《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本书的注释说:“半亩  相似文献   

9.
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以至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长达八百多年的唐宋诗之争.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南宋末严羽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经由元明不断发展深化,最后由清代进行总结和融合,到清末唐宋诗之争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算是暂告一段落.但在南宋张戒之前,唐宋诗之争有一个相当长的酝酿阶段.伴随着宋诗的成熟,诗坛主导者(苏、黄、江西诗派)表现出来的对唐诗范型的认识、取舍,对自己所创造的新的诗歌范型的张扬,以及北宋末南宋初对宋诗弊端的某些批评,可以视为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南宋初对宋调的不满和批评、张戒对"苏黄习气"的批评、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反思、朱熹对唐音宋调的态度,可视为唐宋诗之争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班固对于屈原及《离骚》的批评,包含了人格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三个方面。"露才扬己"虽是屈原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但却揭示了屈原人格层面中最本质的一面,已具性格批评的特征;《离骚》的创作动因是忧愁幽思,文本内容又多虚无之语,道德内涵不合经义法度,故不可与《诗》《书》等儒家经典等量齐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离骚》弘博丽雅,堪为辞赋之宗。屈原从容英华,衣被后世词人。皆有别于经学和一般辞家。对屈原地位及《离骚》艺术特征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班固自觉的审美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党薇薇 《学术交流》2012,(Z1):119-120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萧统将诗文划分为38类,并第一次将祖饯诗与挽歌作为诗歌的类型载入总集。祖饯,其实也就是一种祭祀道路之神的仪式或活动,萧统在"祖饯"类下收录了八首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诗歌已经很难看出祖饯的特点,更  相似文献   

12.
《国外社会科学》2012,(5):158-159
《邦雅曼·贡斯当与法国自由主义的诞生》(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Birth of French Liberalism)一书是2011年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的"帕尔格雷夫文化与思想史研究"(Palgrave Studies in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系列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1,17(3):87-89
日本诗话《彩岩诗则》之著者奥彩岩究系何人,自该诗话出版面世之日起,近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文学史上的不解之谜。经研究考证,发现奥彩岩者即是江户时代著名汉学者、汉诗人桂山彩岩。  相似文献   

14.
王妍 《学习与探索》2005,42(2):108-111
生存实践创造了人类和用以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发展逐渐分化出特殊的表达方式——诗。诗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深远的文化背景。《诗》源起于周代的礼乐制度.是诗与王权结合的产物。明教化、宣扬经邦济世的思想,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陶艳兰 《社会》2011,31(5):226-242
1. 本文是对《中国女工》一书的书评。标题中“无名者生命的诗”的提法,为笔者取意于李猛所译M.福柯《无名者的生活》(参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刊物《社会理论论坛》)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杨金梅 《社科纵横》2005,20(3):134-135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汉魏六朝、唐朝中晚期。长期以来,诗歌界之所以有“中国无情诗”这一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中西诗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尽管日本女权运动中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解决 ,但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谁是日本通晓现代女性观的先驱者呢 ?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 ,最早提出主张维护女权的又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福泽谕吉。一、福泽谕吉女性观的分期  通览 2 1卷的《福泽谕吉全集》 ,其女性观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从幕末庆应 2年 ( 1 86 6 )出版的《西洋事情初编》、庆应 3年 ( 1 86 7)出版的《西洋事情外编》至明治 3年( 1 870 )的《中津留别书》、明治 9年 ( 1 876 )的《劝学篇》 ,共 5 0篇。但《西洋事情初编》及《…  相似文献   

18.
陈澍 《学习与探索》2007,3(3):198-200
诗的美感很大程度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而创造诗的意境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中国诗歌自《诗经》起就形成了比兴的形象思维方法,以物造境,言志言情,并且因为"情"的因素,使诗的意境由现实中的物上升为艺术中的"境",诗之美焕然而出。  相似文献   

19.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即是老聃,生卒年月已不可确知。《老子》即老子所著《道德经》,成书约在战国时代。《老子》一书,短短5000字,竟包纳了整个宇宙——自然与人类,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的圣经。对于老子及《老子》一书的研究,数千年来特别是近世以还,逐渐形成为几种凝固化了的传统诠释模式,这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