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秀  唐荣 《学习与探索》2020,(2):117-124+200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发展是实现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基于2006—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效率两项体现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及其空间溢出与区域融合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存在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空间特征明显;当前湾区内的金融发展主要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集聚城市的"中心—外围"格局,"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基于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权衡的金融发展水平均对区域经济融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湾区内区域融合发展还将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而政府干预、城镇化等因素对湾区经济融合的推动效果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湾区,更是建设一个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人文湾区,使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广州具有引领大湾区文化发展的优势,因此,广州要以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引领大湾区的文化发展,可以在引领大湾区精神文化的发展、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大湾区建立商旅都会圈等三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3.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大文章是国家战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则是广州发展对接国家战略的新题目。在大湾区中,广州千年商都历久不衰,是"老城市",相比之下香港、深圳是"新城市"。坚持活力为王,新城市是好的,老城市更好。比较来看,香港、深圳的优势在更具现代特点的金融、企业科技创新,广州的优势在于传统的文化、交通枢纽功能上。朝着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广州一要注重文化延续和空间连接,充分发挥"文化门户+交通枢纽"优势,倾力建设超级"门户-枢纽"城市;二要把"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引领作为构筑"未来之城""明日之城"的重要产业方向,加快补齐"金融+科技创新"短板;三要把最优营商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以打造,打造成为"全球适宜金融科技创新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这一地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是大湾区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起着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广州要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增强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大力弘扬民主革命历史文化,增强大湾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引领作用,增强大湾区人民的"四个自信";建立大湾区公共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发挥文化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和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香港、澳门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以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广州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广州的历史使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广州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需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二者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广州,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总纲,坚持新思想引领、把握新历史机遇、夯实新动力基础、健全新合作机制、增创新发展优势,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程度同城市经济指标水平成正比,可以分为核心圈和外核心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对湾区产业经济发展、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港澳居民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在电影产业领域,区域协同是对辖区发展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地再结构化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其在区域联动、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现存短板,提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以期促成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新局面,实现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相互协调的视角,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两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效率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空间关联效应,结果显示:第一,京津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协调水平偏低,其耦合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且增长趋势变动明显,2005年为初级协调,2018年转为中级协调。第二,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特征。第三,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三系统协调度具有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的显著程度和方向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姚迈新 《探求》2018,(1):110-115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经济高度融合,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进行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探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治理层面,"邻避效应"、"行政分割"、"内部失衡"和"权威缺乏"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要通过以下措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完善区域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湾区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合作、成立湾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基金会、实施各种创新政策保障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的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5):53-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本文根据相关政府文件的精神和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阐明了广州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六大城市功能定位,即广州应打造成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国际金融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城市和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建设,推动湾区内高校合作,为湾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已是重中之重.该文通过对湾区高校合作现状的深入剖析,从制度、资源、高校合作案例的方向出发分析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体化共生模式与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详细探讨了粤港澳政府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高校合作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现代金融业是引领和支撑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良好的区位交通及配套设施是体现湾区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根本保证,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是国际湾区金融中心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聚强有力的金融科技和最优的人力资本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核心支撑,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制度保障。总结借鉴世界著名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广州要找准优势、补齐短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壮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培育金融交易平台;加快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打破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终身教育的生态平衡.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在培养和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也有诸多制约因素.广州应通过补短板,完善广州终身教育体系;打破制度壁垒,促进终身教育资源要素流动;完善相关制度,鼓励...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素絮  黄萍  林欣 《探求》2020,(2):39-44
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作为大湾区内重要城市及国内最早的绿色金融试验区之一,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下发展绿色金融更具优势,也将成为"绿色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领。但广州发展绿色金融依然面临法律体系缺失、产品缺乏创新、人才缺乏、社会绿色意识淡薄等短板,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综合体系、加大对产品的创新、引进人才及提高社会的绿色意识等,以促成"绿色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推进,广州、深圳两地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涌入,在政策配套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区位配套便利、价格实惠的青年公寓类型社区得到快速发展.该文结合广州昌岗青年社区项目设计方案,阐述"青年社区共融设计"理念和主要内容,探索和总结青年社区共融设计策略.通过对新旧空间共享共融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促进存量转型阶段社会融合,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可达  马蓉蓉 《探求》2020,(5):33-40
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举措。在探索科技创新走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科学选择城市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网络、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和构建区域创新协调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州作为重要国家中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研究视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升广州的文化影响力和带动力,应当着力发挥三大重要功能:一是着力发挥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聚合功能,二是着力发挥作为大国文明"展示地"的文化引领功能,三是着力发挥作为新型文化"汇聚地"的文化驱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法律服务行业呈现出从分散走向聚合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法律服务集聚区纷纷涌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湾区法律服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迄今为止,各地法律集聚区的发展和探索为湾区法律服务建设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不同法律服务行业之间缺乏彼此沟通交流平台,也不具备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服务模式和共同监管组织,因而最终大多数集聚区只是不同法律服务机构的简单组合。南沙自贸区法律服务集聚区的建设是一个颇具启示的尝试,最大的亮点是在集聚区中成立了研究院,借助这一平台打破集聚区中各法律服务行业之间的壁垒,最终成为促进集聚区法律服务行业深度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实现了法律服务集聚区的降价承包。  相似文献   

19.
高职外语国际化人才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大影响.该文旨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国际化外语教师团队,改革高职外语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高职外语"商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从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现状、解决措施、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丰富了高职外语国际化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梁凤莲 《探求》2020,(2):103-107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推广传播和宣传导向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达成对以广州为中心地的岭南文化的认同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播广州从精神层面来看,就是提供价值导向、审美取向,让新老广州人更好地认知广州、了解进而热爱广州,从而构建认知—认同—家园的广州情结链条。而从物质层面传播广州,则是宣传广州宜居宜业、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功能,达到市民热爱广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