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曾皓 《中国藏学》2017,(3):5-18
中印边界锡金段系从中国西藏和英属锡金之间的边界演变而来,该中(藏)英(锡)边界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正式划定。中印两国历届政府均承认这一事实。而且,长期以来,中印两国持续、和平地沿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的边界行使管辖权。因此,中方所主张的中印边界锡金段具有国际条约、保持占有、禁止反言等法律依据。2017年6月中旬,印军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我国洞朗地区,并与我军进行长时间的对峙。依据国家责任法,印度的越界军事行动,是违背《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基本原则,违反相关国际条约的严重国际不法行为,印度必须对此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我国有权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定,采取反措施敦促印度履行其国际义务,并实施适当的自助措施以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2.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来,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虽有一些带有偏见,但也不乏资料翔实、观点比较客观和论证较为有力的作品,如阿拉斯太尔·兰姆的《中印边界问题》,多萝西·伍德曼的《喜马拉雅山边界》和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等等。由印度人写作和出版的有关中印边界的作品更是汗牛充栋,而且由于受到政界的错  相似文献   

3.
族群源流史研究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文献材料,出土文献、考古发现、人类学材料、语言学材料等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自然科学的介入则揭示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分子人类学在体质人类学的基础上将研究触角深入到基因层面,从而为解码族群源流提供了新钥匙.《岭南民族源流史》一书是分子人类学真正走入人文科学领域的系统性论著,标志着传统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开始进入系统结合的阶段.《越文化发展论》一书同样重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其对於越族源的讨论在材料运用上的综合性以及看待问题的全面性,都堪称族群源流史研究的典范.这两本专著为我们重新看待秦人源流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以"民族" (з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甚至否定性的批判,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对前苏联的"民族" (з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和"族群性"(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应的继续讨论,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一直受到国外特别是西方学者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中国民族问题和前来中国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的西方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以西方学者的视角、观点及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族的相关问题和民族政策进行研究、审视和评述,出版了系列著作和论文.本期发表雷勇《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民族识别——以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为中心》一文,认为该书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以解构中国民族识别为切入点,继而质疑中国民族政策为研究目的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 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族群概念的界定是多义的 ,有的强调族群的内涵 ,有的强调族群的边界 ,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简明准确的界定可以概括为“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 ,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是 :(1)从性质上看 ,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 ,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 ;(2 )从社会效果上看 ,族群显现的是学术性 ,而民族显现的是法律性 ;(3)从使用范围上看 ,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 ,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族群与民族的联系是 :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 ,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 ;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为族群 ,还可以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群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 ,彭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探讨了这一政策的内容及形成过程 ,并进行了评价。雷海的《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就“族群”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把族群当作文化承载单位 ,分享共同文化特质的做法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族群的社会特性 ,不能准确地定义某一个群体 ,从而造成这种群体概念的模糊不清 ,他建议通过准确描述和形容“民族”的办法 ,使国外学者清楚地理解中国的“民族” ,而不应强调与国际接轨而盲目使用“族群”概念 ,…  相似文献   

11.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政策足中印整体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既受中印总体关系的影响,反过来义制约中印关系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印度对西藏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二我处理对印关系和处理对达赖集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民族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27日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南岭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未来走向"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南岭民族走廊的范围与研究现状、族群历史与文化、开发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在相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3.
西藏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西藏研究》2002,(3):108-112
世纪之交 ,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须与西部的大开放相结合 ,方能奏效。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也是如此。于是 ,我们把正在兴起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与西藏的开发联系起来思考。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 ,将为西藏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促进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中印缅孟区域是指中国的西南地区、印度的东部地区、缅甸和孟加拉国 ,这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这一区域面积大、人口多 ,本身就…  相似文献   

14.
"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纳木依"人与如今以"纳西"、"纳罕"、"纳"等为自称的"纳"族群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认为纳木依人与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及其变迁.对一个民族要有深入的研究,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于单一民族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族群结构复杂,分布有汉族、瑶族和壮族等15个民族,而居住在贺州的汉族和瑶族都分别包含有至少两个支系.贺州各个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不断地磨合,在1949年之后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乃至民族关系模式.贺州市族群结构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印度教授卡鲁纳卡尔·古普塔(Karunakar Gupta)博士写的《被隐藏的中印边界史》,一九七四年在加尔各答出版,包括两个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讲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四年的西姆拉会议同围绕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中印边界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一九五○年的朝鲜战争和我国的抗美援朝运动。本文所谈仅限于第一部分,特别是《麦克马洪线:从神话走向现实》和《印度东北边境:英国的遗产》这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7.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民族》1998年第2期刊发了阮西湖先生写的《关于术语“族群”》一文。在文中,阮先生认为ethnicgroup不能翻译为“族群”,“在国外人类学文献中,ethnicgroup一词就是指‘民族’”。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且,如果这样用下去,约定俗成后,将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因为ethnicgroup与“民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名词或术语。例如,《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ethnic条云:1)ofanational,racialortribalgroupthathasacommonculturaltrad…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最基本的含意是指人们的共同体,是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由于中国大陆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特殊历程,使得"民族"在中国大陆成为明确存在的实体概念,各个"民族"成为中国大陆民族学研究实践中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反,较晚近引入中国人类学界的"族群"概念及相关理论在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有些争论已经超越了对族群理论的讨论,上升为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反思,甚至涉及对国家话语下的"民族"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