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平城与洛都、洛阳与邺城的重要通道。该地区青天河摩崖线刻观音经像、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及摩崖造像和石佛滩摩崖石刻造像三处佛教遗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研究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鸭造象     
《社区》2012,(32):38-38
戊辰十一月,余乘番舶,见有老鸭囚于樊,将赍送他乡以饷病者。谓食其肉,可起沉疴。余悯鸭老而将受戮.乃乞舶主为之哀请以三金赎老鸭归,属子恺图其形,补入画集,聊志遗念。  相似文献   

3.
4.
《考古》杂志1980年第3期发表的程纪中同志《河北藁城县发现一批北齐石造象》一文,介绍了一批新发现的南北朝造象。这些造象的题记在南北朝造象题记中颇有代表性。现拟以藁城造象中的河清元年比丘尼员度门徒等造象(原文附图一·5)为主,结合该文中介绍的其他造象及有关著录,试对南北朝造象题记中的一些惯用词语加以解释(题记中的异体字在本文中一般均改为今体,不详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摘要]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教在四川地区传播过程中对当地民间尤其是柳本尊信仰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对儒学孝亲观念的冲击;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阐述宋代官方所提倡孝亲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对民间信仰的抑制态度,力图建构宝顶山石窟修建时的文化、政治、宗教语境,进而解释两种在题材上彼此冲突的造像能够和谐共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石窟     
  相似文献   

7.
摩崖之研究     
宋代文人张文潜曾对自己书斋中的大幅拓片入过迷。那上面的文字犹如龙跳天门,栩栩如生。想到自从文字刻上摩崖后数百年间王朝的兴衰,不胜感慨。那拓片就是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它原刻在风景胜地湖南省祁阳县浯溪的崖壁上。此摩崖碑刻使元结的“言简意赅”的名文和刚直不阿的颜真卿的书法魅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深受宋代文人们的仰  相似文献   

8.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张振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无疑,它是原始先民对周遭之客观世界把握、认知的结晶。原始先民的认知是一种前逻辑的、具体联想丰富而逻辑推理能力低下的非理性的认知,布留尔把它叫作“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9.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阿金镇南 15公里 ,俗称喇嘛洞 ,是阜新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上石崖陡峭 ,怪石嶙峋 ,山顶奇松翠柏 ,盘根错节 ,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 ,山下还残留着庙宇的基址 ,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一处佛教胜地。据《阜新县志》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章嘉活佛带领他的徒弟云游到此 ,见山景幽胜 ,遂在山下创建了一座喇嘛庙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御赐“普安寺”匾额一方 ,文为“莫里根利布呼图克图”。清光绪年间 ,普安寺请来能工巧匠 ,在海棠山上 ,利用天然峭壁石崖 ,镌刻了五百余…  相似文献   

10.
仁达摩崖刻石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题解 仁达摩崖刻石位于西藏自治区察雅县香堆区仁达乡境内的大日如来殿(也称遍知佛殿)内。据《察雅县简志》载,该刻石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的。1986年在拉萨召开的藏学讨论会上,恰白·次旦平措同志正式公布,后又在《中国藏学》创刊号上发表了藏文原文。  相似文献   

11.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伍振 《百姓生活》2014,(3):63-65
为了一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我们来到距离重庆市区160公里的郊区大足县.去观赏那独特的摩崖石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佛宗禅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游览了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3.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在辽宁省义县西北十八里大凌河北岸,“前临凌水,背靠福山”,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约五十米。共有大小石窟十六个,分东西两区,西区有九,东区有七。两区(见上图)建窟年代均有碑文可查。西区建于公元四九九年。《义县志·艺文志》中记有《万佛洞碑文》,此碑现存于西区第五窟东南角的石壁上,碑的下段已残缺不全,碑头和中心部有些也已残坏.但仍有三百零四字依稀可见。碑头开头是:“维大魏太和二十三年岁次己卯四月丙午朔八日……诸军事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上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可见该窟建成于北魏太和廿三年四月八日。四月八  相似文献   

14.
位于汉中市北二十公里的褒斜道石门摩崖久已闻名于海内外。据镌于东汉永平六年的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记,汉中郡守鄐君“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石门开凿时间距今已一千九百余年。以石门所在地昔有栈道飞虹、车辆频频之盛,又有群峰叠峦、银涛滚雪之奇,历代文人墨客至此而情动于衷,每每记事抒怀锈刻于摩崖之上。如此历代相延,在谷中留下东汉至明清石刻文字百余处。六十年代后期以修建褒谷水库  相似文献   

15.
邢恕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理学人物,二程弟子,郑州原武人,元祐年间贬谪永州。《全宋诗》收录其诗作共10首,其中6首作于湖南永州,此外又有散文1篇,题名7通,也作于永州,部分石刻真迹保留至今。本文即以永州所见摩崖石刻,参以方志,对邢恕所作石刻作一汇考,冀补史阙。  相似文献   

16.
在山崖石壁上刻划图形和文字,随着人类狩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而发生。法国西南部,西班牙北部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里,绘有野牛和古象等图画。我国甘肃省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房子里,也发现了绘有人和动物的“地画”。至于把图形刻之于山洞崖石之上的所谓“岩画”,在我国的内蒙、新疆和云南等地多有发现,特别是阴山蕴藏着不同历史  相似文献   

17.
碑刻的拓本,是我国古今用以传播石刻文字及其书法艺术的重要凭据。石门石刻的传播,就借助于拓本之功能。据《隋书·经籍志》和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早在我国的隋唐之际,椎拓技术就已盛兴起来,拓艺渐趋精良。故而诗人韩愈、韦应物对当时所见《石鼓文》拓本有“毫发尽备无差讹”和“既击既扫黑白分”之称誉。唐·李肇《国史补》载:“尝令打李楷洛碑,钉壁以玩”。足见唐代不仅拓技流行,而且文人们已有将石刻拓本作为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最北的石窟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该洞位于吐鲁蕃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最南的石窟云南法华寺石窟,位于云南安宁县城东5公里洛阳山。最西的石窟新疆棋盘千佛洞,位于新疆叶城县城西南棋盘西12公里处帕米尔高原。最东的石窟辽宁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西北9公里处万佛堂村。佛像最大的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其中佛像最大者高达27米。佛像最多的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现存佛像10万余尊。中国石窟六最@天河  相似文献   

19.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 ,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随着佛教传入河西以至在甘肃全省兴起和发展起来 ,石窟在甘肃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使甘肃成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 ,被誉为“石窟之乡”。甘肃省的石窟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与其他省份的石窟文化相比 ,其石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