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掠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达到了高潮。沙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为了扩张殖民地,千方百计掀起对华战争,妄图肢解中国。正如列宁指出的:“在俄国,最新型的资本帝国主义在沙皇政府对波斯、满洲和蒙古的事业中充分显露了身手。”①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后,急不可待地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沙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亦步亦趋,不遗余力地鼓吹扩张主义谬论,处心积虑要吞并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地区。1903年2月1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个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俄国。”②  相似文献   

2.
刘焕明  周彦 《学习与探索》2005,14(1):160-163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吞并朝鲜,进而最终独占“满洲”的重要战略基地的旅顺和大连。战争结果虽如愿以偿,但竟因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不得不还辽于清政府;同时,俄国又插足朝鲜,严重威胁着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甲午战争的主要目标并未实现。于是日本于甲午战争十年后,为了再次实现其“大陆政策”既定的侵略目标,通过战争打败了俄国,从俄国手中夺回了辽东半岛,巩固了其在朝鲜的特殊地位,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占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3.
一六八五──一六八六年,发生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朝军民在自己领土上,为驱逐沙俄侵略者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对于沙俄的侵略本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早有科学论断。对于雅克萨战争,苏联早期历史著作也作过公正评论。但是,近年来,苏联政府出于反华的政治需要,竭力替老沙皇辩护,肆意篡改雅克萨之战的史实和性质,声称“十七世纪以来,满洲皇帝康熙对黑龙江流域阿尔巴金(按:即雅克萨)督军辖区的俄国移民居住地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远征。……这些俄国土地在一段时间内曾被满洲侵略者占有。”①苏联官员贾玉才硬说雅克萨战争是中国满清…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4)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集大成者,满洲民族作为有清一代的统治民族,在中国社会与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满洲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存在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尤其是满洲民族在清代当国近300年,具有独特的治理与管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当代提供借鉴。1990年,著名清史专家孙文良先生曾主编《满族大辞典》。如今,鉴于学术界发展之现状,原词典已无法涵盖近20余年来清史及满学的研究内容,《新编满族大辞典》遂应运而生,给我们提供全面再认识、再思考满族历史与文化的机会,阐明我们的"满学观",以期将满文化恒久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他塔喇,为清代满洲著姓,居地以辽宁、 吉林两省居多.清前期满洲他塔喇氏,以扎库木地方岱图库哈理家族最为显著.达音布、 英俄尔岱、 阿济格尼堪、 苏纳海、 宜里布、 萨弼图等人,皆出自该家族.在后金、 清朝的军事战略中,岱图库哈理家族的成员贡献颇多,其中尤以其侄达音布一支为著.该家族在清初的参与力度较大,显示了其政治影响力.岱图库哈理家族的兴衰与顺康时期的政治息息相关.该家族隶满洲正白旗,与睿亲王多尔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介入了顺治年间多尔衮摄政、 康熙初年鳌拜辅政的派系之争、 正白旗、 两黄旗的旗籍斗争等.清前期的皇位更迭、 皇权斗争,直接影响了岱图库哈理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建华 《学习与探索》2008,1(1):232-236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袁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识阶层的视野中,东方与西方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和两条道路,并且最终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缘此出发点,他们不仅在谈到俄国落后的原因时,而且在谈到俄国未来命运时,要么是将落后原因归结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恶劣影响,要么是把东方和中国列为"野蛮的"、"落后的"、"污秽的"、"黑暗的"、"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从而具有强烈的"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因此,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文化界中,"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较为流行.它不仅表现在持极端立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持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的一些学者的思想之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深认识实属罕见,并彰显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从"女真"到"满洲" "女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汉文写作诸申、朱先、朱里真、主儿扯惕等,都是同音异写.元明清时期文献多写作"女直",源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真"为"直".女真是其称满洲之前的族称,因族称而成为国称.满文文献中,女真(Jusen)作为族称,与尼堪(Nikan汉人)、蒙古(Monggo)相对应地使用.女真各部可自称女真国(Jusen gurun),又可互称为女真国,还可作为女真各部的统称.这表明女真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某些共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在推行其大陆政策、武装侵略中国进行殖民统治过程中,满洲独立守备队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中,充当了侵略急先锋的特殊角色。本文拟就这一鲜为国内外史学界进行研讨的特殊军事组织—满洲独立守备队的组建由来与演变及其历史地位,进行若干探讨。一在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军交战的各兵种部队,开始统由其满洲  相似文献   

9.
《满洲评论》(以下简称《满评》)是伪满洲国时期南满洲铁路调查部内部分化出来的日本左翼文人及当时在伪满洲国活动的新闻界人士创办的时事评论周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创办,1945年7月日本宣布  相似文献   

10.
周来顺 《求是学刊》2013,40(2):11-16
基于世纪之交俄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精神与现实危机,布尔加科夫力图通过理论探索为俄国寻求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出路。在对现代化出路的早期理论探索过程中,布尔加科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现了真理,发现了克服时代性危机的可能出路。但基于对俄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总体定位与认知,布尔加科夫认为,只有将俄国自身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克服这一危机,力图通过"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消除时代性危机、消除异化,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1.
罗冬阳 《求是学刊》2012,(5):132-139
"明清更替"、"清承明制"赅括了明清改朝换代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断裂与连续的特性。清前期言路的整饬,既包括"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的话语构建,也包括多项相关制度的调整,如风闻言事之例的禁与开、巡按的永久性停遣、科道官的缩编、台省合一、六科封驳权的废止等,都指向阉割言官作为言路的舆论监督机能和制约皇权机能,都指向确立和巩固首崇满洲的国家体制,大大强化了君主独裁。从理解有关当事人的动机和面临的境况来加以审视,清前期言路的整饬充分实现了清朝统治者和满洲贵族建立并巩固其全国统治的目标。从与清朝合作的汉族士大夫的立场看,言路整饬是必要的,但整饬办法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而对明朝遗民来讲,清朝的言路整饬与他们所希冀的方向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开道德、舆论与政治、法律关系的混沌纠结,而是有选择地阉割了言路形成舆论、将政治公开化及其制约皇权的机能。  相似文献   

12.
南慧英 《求是学刊》2012,39(3):156-160
19世纪60-80年代,随着俄国积极吸引劳动力开发远东政策的推行,朝鲜移民数量逐年增加,其法律地位亟待确立.在19世纪下半叶东北亚各国利益角逐与权力制衡的背景下,俄国朝鲜移民的法律地位问题不仅关乎俄国自身大计,更牵涉了中朝利益.通过对解密的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及相关原始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中朝两国对俄国积极安置朝鲜移民政策进行了全力抵制,不仅影响了俄国境内朝鲜移民法律地位的形成,还阻止了俄国东北亚战略计划的实施.在中朝两国的反对下,俄国仅部分地确立了其境内朝鲜移民的合法地位,这大大限制了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劳动力数量,破坏了俄国利用朝鲜移民开发远东,并以此为契机渗入朝鲜、角逐东北亚的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3.
“满洲”一辞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至今仍有许多异议,本文拟就各家之言,谈一点个人意见。对“满洲”一辞的来源问题,综合各家意见,大体上分为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义出佛教”的“曼殊”一辞,因清祖创业之初“西藏每岁献丹书,皆称曼殊师利大皇帝”,其“曼殊”的意思是“妙吉祥也”;第二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古肃慎之转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第三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以上两种意见相合的结果,即“满珠之称”,“又与佛氏曼珠之音相合,展转而成者也”;第四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建州酋长之尊称”,历经久远相沿而成。  相似文献   

14.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1879年末,日本参谋本部派遣16名"清国语学生"来华留学。这是日本军方正式以"留学生"名义,派员来华学习汉语之始。16人在京留学期间,在陆军步兵少佐梶山鼎介的管理下,通过聘请私人教师,以《语言自迩集》为教材学习汉语,直至1881年末应召归国。虽然归国仓促,影响了留学效果,但他们后来大都胜任了汉语教师职务,并活跃于日本对华交涉中。此外,此次派遣不仅是日本军方从汉语专业学生挑选留学生生源的开始,作为其对外派遣语言留学生的开端,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杜家骥 《求是学刊》2006,33(3):125-132
清政府最初安置伯都讷等三处的主体锡伯人采取的措施是将其编为八旗,而不是编入满洲八旗。迁至盛京及北京后,锡伯族人则被拆散而散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各佐领之中,而且散居多处驻防点的各村屯,这对其民族属性不无影响。此后,由盛京地区西迁伊犁的锡伯人,又是从各家族、家庭中抽出,甚至父子分离。但至伊犁后,锡伯族人则又被集中组成“锡伯营”,成为独立性的民族群体,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一、西力东渐背景下清季"华夷"观念的结构性变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时,即明确意识到"华夷"观念乃是其反满革命的利器.他们试图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激动种姓",号召民众,认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相似文献   

19.
赵明 《学术交流》2002,4(6):138-142
在五四文学传统中 ,应包含如何接受外来影响的内容。这一传统在其流程上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国文学转移的过程 ,并在对俄国文学特点的归纳和解释中完成了对新文学创作规范的制订。这使得新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俄国文学为范本 ,以民族意识为轴心 ,以文学参与民族解放为半径 ,而以作家个人审美意识为潜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5,(5):7-18
沙皇政府在俄国工业垄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世纪末,沙皇政府在不断加强干预工业的趋势中出现了国家政权同工业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个别现象;20世纪初到一战前夕,沙皇政府对工业垄断资本所出台的"支持"和"抑制"并存的经济政策推动了沙皇政府与垄断大亨"人事联合"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沙皇政府为实现对工业生产和分配的全面干预创建了战时国家经济组织,它们借助垄断组织和大资产阶级组织发挥作用实现了国家政权与俄国工业垄断资本的完全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