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蕾芬 《社科纵横》2013,(3):131-133
文章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特点、功能等解析,认为民俗文化是践行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加强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赋予民俗文化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依托现代传媒,实现民俗文化视野下民众价值观的合理表达;正确解读民俗文化,使其蕴含的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走向大众;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共同价值观的知行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提升民众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等弘扬民俗文化,践行共同价值观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3)
清末民初,在我国北方地域文化中,西口文化与关东文化最具特色。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四省汉族移民的大批流动,是西口文化、关东文化形成的前提;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又是西口文化与关东文化的共同之处。西口与关东地区原有民族文化的浓郁特色,加之二者在中国地理位置不同,又使得二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两支奇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日俄战争日本在辽东半岛租借地设立的关东都督府为研究对象,以档案文献资料中记录的关东都督府对东北调查文献为研究中心,探讨了关东都督府对中国东北军事、农业、工业、矿山、森林资源、交通、货币金融等方面的调查规模、范围及东北调查背景.  相似文献   

4.
非语言表现与日本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明了他民族的语言特征、文化习俗和交际习惯,对跨文化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独特的交际方式。它除了规范本民族文化区域内部人与人的交际行为,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尚和民风习俗,非语言表现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非语言表现涉及到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本文旨在从民俗文…  相似文献   

5.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具有意识载体的功能,反映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民俗习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民俗审美,固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范式和审美实践.萧红凭借对民俗文化特有的敏感和艺术直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详尽地刻画了东北的地方民俗风情,给予了这块有着历史深缘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文化的剖析,使对该地民俗风情的认识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对于萧红笔下民俗文化的审视,是其丰厚内涵的审视,需要我们在现代性的视野内,分析其外在的审美表现症候,捕捉其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辽宁省东北部,长白山南麓,有一处四季分明、风景如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燕东旅游胜地,这就是神奇而美丽的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古老神奇的桓仁,形成了以关东文化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鲜明特色,融合抗联文化、周易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体系。桓仁县城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鲜明,是中国惟一个拥有城市品牌的县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中闶绿色名县、围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闺家同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  相似文献   

7.
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说“北京人”用火、保存火种及相关的的居住习俗,山顶洞人在尸骨周围撒上赤铁矿红色粉米的丧葬习俗,用鱼骨、牙齿、蚌壳等等作饰物的求育习俗,还仅仅是相对独立的原始民俗事象的话,那么从传说中黄帝、颛顼建幽都城开始,直到隋唐时期的幽州,作为我国北方的一大军事重镇,北京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民俗文化。进入公元十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都北京,于此,北京地区就开始构筑自己全新的历史文化,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在此设都,辛亥革命后为北洋军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我国的首都。北京也就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与此相联系,具有鲜明特色的北京都市民俗文化也告形成。大体上,北京民俗文化经历了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尤以其都市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具体说来,北京都市民俗文化是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互化与整合的结果,表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性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孙悦蕾 《生存》2020,(10):0102-0102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文化本体意识日益增强并强烈要求完整保存,表现自身特点,不断趋向多样化与大众化。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自身特定的历史价值,对于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并且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的孤竹国人原是东北夷中的一支 ,世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不仅与商王室同姓 ,而且是商政权北部拥有相当力量的诸侯国。从其名号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及某些习俗 ,还有伯夷、叔齐的事迹等方面判定 ,这支东北夷在商代大体完成华夏化进程 ,成为东北地区世居类型的汉族之先世。孤竹国人与其他共同体并肩开发东北南部广大地区 ,为燕国以及秦汉积极经略这一地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地民俗文化又蕴含着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博物馆类型与功能的进一步细分,不少民俗博物馆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俗博物馆的出现既是对历史文物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又是将传统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重要媒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场所,其文创产品在确保民俗文化展示的同时也向大众传达了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功能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11.
曲岩 《学术交流》2005,(3):176-179
东北抗日联军一路军在杨靖宇同志的率领下转战于氵蒙江、抚松、临江等地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艰苦的斗争岁月中,抗联依托这些地区的村屯部落,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和军需给养,从而得以坚持抗战。因此,这些村屯部落对抗联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其中的村屯部落的重要作用被载入史册,但有的却因诸多原因而不被人知晓。湾沟就是那些不被人知晓、但曾对抗联抗日起过重要作用的村屯部落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关东军和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关东军挥舞军刀,以武力和阴谋成为日本帝国义侵华的急先锋,满铁则以“文装”的面孔推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殖民侵略和资源掠夺。两者在侵华的总目标上完全一致,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但在“权力的统一”上又有所矛盾,相互争夺。本文拟以“九·一八”事迹前后为历史时期,揭露关东军和满铁相互勾结的侵华罪行,并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一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若干侵略机关。主要有关东都督府(前身为关东总督府)、南…  相似文献   

13.
《今日辽宁》2013,(1):64-65
民俗文化大舞台锦州荟萃众多辽西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上,民俗大舞台主要展演锦州地区和东北地域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地方工艺,以及申遗项目等节目。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各个地区的民俗是形成民间文化的重要源泉。民俗内容丰富,举凡平民百姓的信仰崇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习俗、娱乐演唱等等均可列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故也有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北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自其产生之后,与此前的民俗文化概念产生了纠葛。本文从概念的内涵出发,分辨了二者的异同,并以越地为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和影响,进一步阐明了二者在文化构成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招魂习俗自古至今在我国很多民族中都存在。招魂本身是一种巫术行为,其涉及的内容颇多。本文通过对青海贵德地区藏族招魂习俗的实地调查,来探析藏族招魂习俗中所蕴育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关东军自治指导部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在辽宁省设立了以日本人为主体的自治指导部。自1931年11月至1932年4月,自治指导部统辖关东军占领区辽宁各市县伪政权,为建立伪满洲国作了准备,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这种控制殖民地政权方式推行到整个东北,成为东北殖民地十四年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东北振兴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西  和军 《求是学刊》2006,33(6):50-55
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产权制度、市场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正式制度变迁相对落后,这与东北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相对不支持正式制度变迁有关。通过比较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正式制度变迁、东北与浙江文化及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差异,可以证实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创新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余剑春 《探求》2006,(3):43-45
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党政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其成果中体现出来的先进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赋予机关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同时,通过机关文化的构建,探索机关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功能,发展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有效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民俗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维护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独具特色的经济价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依托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四川民俗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四川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