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问》2010,(1)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对华推行殖民统治的特殊机构。而日本在"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所推行的殖民教育则是日本对华殖民统治和侵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的"文装武备"论则是日本对华殖民教育体系形成的原点。日本在"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开设一系列教育设施和学校,以此达到对中国东北进行文化侵略和殖民奴化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1)
日本入侵中国前对中国东北的文化名城及古建筑便早已垂涎三尺,满铁成立后,日本无视国际法关于战争过程中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规定,制定掠夺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对东北的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进而为洗劫东北文物珍宝做充分的准备,这给东北的考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形成了满铁文化侵略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许多日本文化人、知识分子卷入其中,与军人、政客、财阀相互表里,构成文化侵略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日本关东军和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关东军挥舞军刀,以武力和阴谋成为日本帝国义侵华的急先锋,满铁则以“文装”的面孔推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殖民侵略和资源掠夺。两者在侵华的总目标上完全一致,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但在“权力的统一”上又有所矛盾,相互争夺。本文拟以“九·一八”事迹前后为历史时期,揭露关东军和满铁相互勾结的侵华罪行,并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一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若干侵略机关。主要有关东都督府(前身为关东总督府)、南…  相似文献   

4.
“满铁”线上的破路斗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庞慧茹“满铁”是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期间,实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血腥镇压的主要交通工具。东北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自然也就把破路斗争视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一、关东军和“满铁”实施铁路交通网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满铁为对象,研究“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基本特征。文章剖析了满铁设立委员会在满铁中的地位以及满铁与日本财阀的关系,指出满铁是一个以企业面目出现的、由日本政府支配的殖民行政机构。揭示它既是“国民权益”的象征。又体现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本质。满铁在“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论述了“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不同于关内地区的六大特征。指出满铁这样一个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设立的殖民机构,在东北主持着经济侵略事务。它同日本民间资本结合密切,促成日本对华投资集中在东北的局面。“点线面”的经济扩张模式,促使旅大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迅速殖民地化。以国家资本为主导,重点投资铁路,矿山、钢铁、化工等经济部门,使东北工业殖民地化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春杰 《学术交流》2015,(2):212-217
日本统治者在长期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军事上进行野蛮屠杀,同时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摧毁东北人民抗日意识,疯狂破坏沦陷区文化事业。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实质是在破坏中华民族文化,泯灭东北民众的民族精神,消磨东北人民意志,进而实现其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通过对东北多维度的文化侵略形式,呈现出日本殖民统治带有残酷性、欺骗性、渗透性等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对中国东北侵略的罪恶行径,不仅在日本对华侵略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侵略的后果对中国东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8.
日俄战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攫取了旅顺口、大连地区以及附近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口间的铁路权及附属的一切特权。在政治侵略、军事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殖民文化活动亦随之展开。一较之伪满洲国时代,这一阶段的殖民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经营机构”大致经历了由“满铁”、关东都督府二元化时代到“满铁”、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三足鼎立,及总领事四头政治的多元化时代。特别是“满铁”和关东厅,一个“代替政府经营南满洲”,①一个管辖“关东州”,都是文化职能的实权的主要执行机关。另外,由于关东厅和“满铁”机关都设在旅大地区,许多文化机构、组织团体也多在该地区,以便于管理,因而这一阶段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及其影响沈阳航空学院王秀华,李莹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除了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移民侵略,其目的是想把东北变为“纯粹日本”,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国策,也是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给东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初期曾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从1948年开始,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在冷战格局下,这一政策并不持久,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实行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也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5,(5)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以原田淑人为代表的东亚考古学会屡次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活动,其中以渤海国都址东京城的"发掘"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发掘"东京城是在日本外务省的经费支持下,得到了日本驻满领事馆、"满铁"、关东军的关照,而"发掘"出土物则又在伪满当局的默许之下被运往了日本。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的考古活动是日本文化侵略中的一环,其性质是作为"国家行为"的文化掠夺与对"日满亲善"的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2.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形成于1945、1946年的日本移民大逃亡与战败政府的弃民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5)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后,其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到处点燃侵略扩张的战火。日本把东北作为其继续侵略扩张的基地,多次进行武力试探并伺机进攻苏联,并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际,发动了"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关特演")。由于日本期待的有利形势没有到来,日本对苏战争最终落空,但通过"关特演"的发动,却充分暴露出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时期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战时中日经济关系的研究,着重于日本对华经济资源的掠夺,而忽视其削弱中国国力的一面,没有把日本的经济行为研究和战略行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本文试图以后者为切入点,从二者的结合上对日本的经济侵略作一研究,以深化对战时中日经济关系的认识。一、削弱中国国力是日本对华经济战略的重要目标  日本削弱中国经济力的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个重要的子目标:一是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二是遏制中国的财政和金融。掠夺经济资源是从经济资源的总量上削弱中国的可控能力。这一战略目标的思想相当广泛地体现在日本有关侵略中国东北、华北…  相似文献   

15.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6.
"一夕会"成立于1929年,是日本陆军中的秘密团体,核心人物为永田铁山。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就是由"一夕会"成员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和"一夕会"派中坚幕僚紧密勾结,阴谋策划并付诸行动的军事侵略行动。在永田构想中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日本为此必须准备和实施国家总动员,同时为确保占有中国资源,必须确立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一夕会"派在对华问题上与若槻内阁及陆军本部中宇垣派存在意见分歧,于是利用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的既成事实以及当时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困境,通过政治施压、陆军人事改革等手段,不断排挤宇垣派,最终实现权力转移完全掌握了陆军实权。迅即在"一夕会"派主导下,陆军制定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时局处理纲要案》。1932年3月1日,在关东军扶植下"伪满洲国"成立,3月12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满蒙问题处理方针纲要》,12月25日,日本退出国联。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帝国主义再次挑起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6)
日本学者在个人著述或历史教科书中论述日俄战争的作用时,往往把本质上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中国东北权益的帝国主义战争谬说为日本为中国争取权益的战争,说成是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成功地阻止了东北的俄罗斯化,保住了东北,并且提高了黄种人反抗白种人的信心的结论,美化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关捷先生近著《日俄战争灾难纪实》一书1,系统地叙述了日俄战争给东北地区和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用历史事实证明,日俄战争不过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并不存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 ,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 :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 ,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 ,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 ,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 ,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 ,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5,(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并炮制了伪满洲国。日本在伪满洲国推行的所谓"三大国策"和"建国精神"的"基本国策",是服务于日本殖民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的,从中可见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产物,伪满洲国政权不仅是傀儡政权,而且也是日本统治下一个地地道道的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20.
试论日本“满蒙政策”的形成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在这种形势下,明治政府很快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即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此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对华侵略活动就是实施大陆政策的结果。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矛头,除台湾外,首先是指向东北地区。与此相适应,在实施大陆政策的总范围内,日本还专门制订了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满蒙政策”。可以说,日本的“满蒙政策”既是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本身的特点,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满蒙政策”的有关问题,不仅有利于对大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深入研究日本近代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特别是对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地区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