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因俗而治”,在《辽史》中原本是概括辽朝统治机构中官分南北、蕃汉分治特点而言的,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综观辽朝的统治政策便不难发现,“因俗而治”不仅表现在职官制度中,还表现在辽朝统治政策的许多方面。“因俗而治”政策的形成,是辽朝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根据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深入考察和研究“因俗而治”形成的历史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对辽朝实行这一政策客观必然性和这一政策在辽朝统治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徐惠婷  陈煜 《浙江学刊》2006,(6):187-190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辉煌鼎盛的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行政法的发展也极其突出。本文在介绍职官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朝职官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的脉络联系以及唐朝职官制度的精神内核和负面影响研究,来阐述唐朝职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元朝的官吏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主掌行政、军事、法律、民事等各类大权职官的权力范围,严禁越权和渎职行为。同时还强调官吏的个人责任制和集体负责制,还禁止官吏久居其职及亲属贡职于同衙门。终元之世,在官吏的铨选制度方面,注重推行重知识和才干的法令。  相似文献   

4.
杨军 《学习与探索》2012,(2):154-157
宰相与使相是辽代重要的职官制度。在关于辽代官制的记载中,宰相与使相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职官。辽代的宰相制度,既有对五代的继承,也有受宋影响的一面,但并不是直接承自唐制。钩稽文献,辽代的宰相群体包括北府宰相(北宰相)、南府宰相(南宰相),北、南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侍中、中书令(政事令)、尚书令,大丞相、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侍郎平章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平章事。辽代的使相,指以宰相官衔为虚衔的节度使(包括节度州长官节度使和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使相"之"使"指节度使(包括五京留守),"相"则指宰相。唐末为笼络藩镇,始以宰相头衔作为地方节度使的加衔,带宰相衔的节度使被称为使相。辽朝的使相虽然承自唐制,却也与唐代的使相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将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视同中原地区的节度使,也可以加宰相衔称使相,这是辽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耶律德光的历史作用柳孟训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辽朝第二代皇帝。继位前他为辽朝疆域的开拓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太祖的得力助手。继位后,继承并发展了太祖的事业。他的一生,对辽朝疆域的开拓、政权的巩固、制度的建立、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2,(1):140-147
辽朝在征服、招抚黑龙江流域乌古、敌烈、鼻骨德、五国部等族群之后,相继建立属国属部制度,并将其纳入王朝"道"一级行政区划之中,各属国属部在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统辖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朝贡活动。辽中期建立起管理属国、属部的地方机构,对一些属国属部的统辖机制开始由朝贡制度向行政统辖制度转变,表现出统辖关系紧密的乌古、敌烈部朝贡次数骤然减少,鼻骨德部次之,统辖关系相对疏松的五国部则实行持续而规律的朝贡活动,因此不可简单地认为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频繁是辽朝对其统辖紧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对战国时期燕国的官制、郡县制、俸禄制、兵制、刑制等制度进行了详细 考究。燕国官制分为政事职官和军事职官两大类,政事职官有相、司徒、司寇、司工等20余种, 军事职官有将和司马。燕国的都郡县制设置较晚,郡守、县令均由燕王任免。燕国任用官吏,是采 用俸禄制的形式,任免官吏,是以玺印凭证.燕国有左、中、右三军,燕王还有自己的禁卫军。燕 国有监狱及劓、刳腹、刳肠、斩、截等刑法,颇为残酷.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渎职犯罪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渎职犯罪立法与夏、商、西周时期职官的世袭制密切相关,即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渎职犯罪的政治根源,在制度上为奴隶主贵族进行渎职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打击职官的渎职行为,夏、商、西周时期都对官吏渎职行为认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的反渎职立法对当代中国的渎职犯罪法律规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加强对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完善打击渎职犯罪的立法,强化权力监督机制,从而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高福顺 《学习与探索》2012,(10):144-147
辽朝科举考试程序的"三试说"与"四试说"的分歧焦点就在于"府试"的存否。根据科举考试程序的发展演变所透出的府试内涵与府试应试对象为贡生的实态、辽朝科举史料和碑刻资料的相关记载,以及宋元史家对辽朝科举考试程序记述的综合分析,有充分的理由确认"府试"的存在,进而确认辽朝科举考试程序由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四级构成。  相似文献   

10.
黄锡生 《浙江学刊》2004,(5):149-152
我国目前正酝酿出台新的<破产法>,有关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破产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目标价值为研究出发点,系统分析了破产管理人应有的法律地位:中立性,专业化,长期独立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破产管理人职业化的观点,并就破产管理人职业化的制度构建进行了探讨,包括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资格管理法律制度、工资报酬法律制度、权利责任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依法行政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应加大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力度,需要尽快制定行政基本法,建立违法行政追究责任制度,加强司法诉讼和行政法宣传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李文才  张琛 《阅江学刊》2011,(3):106-114
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作为东宫职官序列的重要成员,在魏晋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魏晋南朝此二职已成为国家正式职官,在此期间,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的职掌及任职资格均发生过较大变化。从职掌来说,此二职的职能有所拓展;从任职资格来说,则从三国时期没有特别要求发展为两晋南朝时期要求门第较高,因为此二职已经变成世族门阀趋之若鹜的"清望官"。这种情况到陈朝时发生逆转,这主要是因为南朝士族到陈朝时已经趋于没落,并由此使职官制度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尊孔崇儒华夷同风——辽朝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朝在建国初就开始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既定政策,辽朝统治者首先统一君臣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大力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和大量收求中原图书典籍,使尊崇孔子、提倡儒家文化成为辽朝社会生活的时尚.辽朝的"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一是儒学契丹化;二是儒、佛、道三教并兴,和谐发展.经过辽朝的努力,儒家文化在北方游牧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为"华夷同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辽朝进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史>无<选举志>,仅存的文献或石刻资料,所载又常常互柑抵牾,故大量进士在史籍中没有留下姓名,对辽朝科举与进士的仕宦情况没有明确的记录.今人虽曾不断试图弥补<辽史>的不足,对辽朝科举与进士作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但至今仍无深入全面阐述辽朝科举与进士的著作问世.网罗梳理辽朝之史料,则终辽之世,有记录可查的辽朝科举考试至少进行了60次,如果将北辽计入,则为62次;所取进士至少是2 321人,另加北辽127人.在辽朝所取进士中,目前掌握的史籍留有姓名者至少195人,其中名见<辽史>者94人,<辽史>立有专传者22人.  相似文献   

15.
护工的工作对于患者和医院来说不可或缺。但是护工群体没有编制,劳动合同、权益保障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工作严重超时、护工费被瓜分。这是因为护工的管理单位众多、管理单位的用工不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护工队伍的管理,并且规范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僚机构的设置跳不出一个从膨胀到精简再到膨胀的怪圈,在这个循环圈的背后,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律在起作用,把握到了这个规律,不仅可以从深层次去认识官僚机构演变的原因,而且对于今天的机构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王权为分析角度,以人性为分析起点,从各个层面去分析职官机构膨胀的原因,找到了王权专制主义这根古代制度设计基础和运作的主轴,得出职官设置循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曾文革  任婷玉 《阅江学刊》2022,(5):41-50+172-173
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完善以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保障。尽管我国已制定了多种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规范,但仍存在现行能源法律制度与具体实践错位,现行技术与管理规则难以满足大规模利用新能源的需求,政府推动新能源利用的有效性不足,国际合作面临挑战等问题。我国应理性认识双碳目标对新能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出台《能源法》,完善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在法律制度方面探索煤炭与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联动的发展模式,制定技术、标准等基础规范保障新能源入网,制定智能电网的法律规范,优化新能源的运营配置,强化新能源利用方面的政府责任和激励机制,构建新能源领域标准化合作和多边标准互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做好这项研究又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因为,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和健全这些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分不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就是要创造一种使"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就是说,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中,我们绝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即这些法律制度必须是以人为本得到具体落实的重要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和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应包括十个方面: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和彰显人性;坚持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权利优位于义务;权利优位于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明代官员考察制度化的过程及其内容。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官员考核制度成熟的标志。由于明代封建专制的社会历史条件,考察制度的推行受到各种权力的干扰,加之明代后期政风腐败以及考察制度本身的一些弊病,使罢黜不职官吏的制度反而成为滋长贪污腐败和党同伐异的工具,最后趋于瓦解。但明代官员考察制度本身的一些内容,于今日仍有很多可惜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史学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发展,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成就斐然。就魏晋南北朝史而言,研究的深度体现在一方面是对新出土简牍墓志碑刻等资料进行整理利用;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正史史籍等史料深入挖掘,对史料的解读继承了古人的成就并有新的突破,从而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在研究广度上,举凡古代史涉及的传统问题都有专门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领域也被开拓出来。政治制度史中职官制度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老问题,不过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我们能否全面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