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2010,(6)
在辉发河上游主要支流一统河、三统河流域分布有众多的石棚墓群,目前已发现80余座石棚墓,初步判断这些墓葬建于春秋战国之际。辉发河上游石棚墓种类较多,保存较为完好,且多与大盖石墓和石棺墓共存,是研究目前存有广泛争议的关于此类遗存性质、年代、文化归属的最佳实物资料之一。辉发河上游石棚墓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物色,是研究我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丧葬习俗的重要依据。也是探讨松花江上游地区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文化融合与传承,乃至东北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格局形成的最佳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黑龙江地区不断出土金代的“嘎拉哈”雕刻品。1973年,在绥滨县黑龙江畔的中兴金墓群三号墓中,出土了一枚用水晶石雕刻的猪“嘎拉哈”。1974年,在松花江畔奥里米金墓群二十四号墓中,出土了一枚用玉石雕刻的猪“嘎拉哈”。此外,在阿城县金上京故城中还出土了用铜雕刻的大小不同的三枚猪“嘎拉哈”。这些“嘎拉哈”雕刻得十分精细逼真,与实物别无二致,是一种少见的雕刻艺术品,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熟练的雕刻技巧。 中兴三号墓是一座贵族墓葬,棺壁有彩绘图案,棺中撒有防腐用的水银。墓中出土了金到(这是一种腰佩)、金花饰、捏金线耳…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翼城县城北部1千米处的唐霸大道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墓23座、宋金墓13座、元墓4座、明墓6座、清墓8座。发掘地点位于老君沟村东2千米,是苇沟-北寿城遗址的一部分。(图1)本文对其中4座元代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6)
双砣子一、二期文化,是分布在辽东南部地区的两支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结果表明,老铁山积石墓并不是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墓葬,而应该是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墓葬。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年代跨度约在公元前2100-1900年之间,应是辽东南部地区处于夏代初始阶段的青铜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过去多被视为岳石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实际上它应该是受过山东半岛岳石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地方性土著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一、概况马沱墓地(又称马粪沱墓地),位于长江北岸,西距重庆市云阳县城7千米,西隔小溪与朐忍县治(现旧县坪遗址)相望,是当时离县治最近的一处墓地,故墓葬以战国墓、汉墓为多。(图1)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共发掘东周、汉、六朝、唐等时期墓葬124座,其中战国墓有30余座,汉墓90余座,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0,(4)
2006年秋,辽宁省西丰县振兴镇诚信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两座石棺墓,当地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清理,初步判定这两座墓葬连同1992年发现并清理的另一墓葬,同为两周之际的貊族遗存。  相似文献   

7.
华阳 《社科纵横》2012,(10):125-125,138
王深墓是山西地区发掘的一座唐代墓葬,他的墓葬形制为带有一个狭小的后室,这种建筑方法不同于山西地区发现的其他唐代墓葬,王深墓为何建筑形式特殊,是他的身份地位有特别之处,还是其他原因导致这个结果,经过对王深墓的建筑形式、王深的地位及与同时期唐墓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最后解释了这个疑问。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八月在哈尔滨东南郊挖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十二世纪企代古墓,墓内有随葬品三十多种。这座古墓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早期。金代是居住在中国东北松花江畔的部落女真族统辖的朝代。金代早期墓葬发现很少。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发掘这座古墓时,完整的砖槨内,一具木棺已腐朽,墓主尸骨残缺不全。随葬品中有金环、金链、银壶、马鞍、象牙佩鱼(一种古代饰物)、陶罐和铁吊锅等。  相似文献   

9.
河北地区北宋早期墓葬发现较少,主要为简单砖室墓和土洞墓,自中期始发现的宋墓逐渐增多,出现仿木结构砖室墓,此外还有土洞墓、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更为流行,墓内饰有砖雕和彩绘,展示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场景。河北地区宋代墓葬中的随葬品鲜少,主要为瓷碗、瓷壶、瓷瓶、瓷碟及瓷枕等生活用器,俑类明器鲜少发现,这可能与纸质明器的流行有关,也反映了宋人的丧葬观念与鬼神观念。从埋葬方式看,有单人葬,但大多数墓葬都采用夫妇二人或三人合葬的形式,也有的墓葬采用了火葬的形式,可能是受到了佛教以及契丹等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牛河梁遗址所反映的墓葬形制是墓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的等级制.随葬只有玉器,"惟玉为葬",而且中心大墓的葬玉档次高、品质好,数量多.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在大同市城东南八里许沙岭村东出土了12座北魏墓葬,其中M7即纪年为北魏太延元年(435)的壁画墓,以极具历史和考古价值,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编纂新志整理旧志工作中,我们发现《光绪兰溪县志·宅墓》有如下记载: 琉球国使墓在北乡邑厉坛。康熙三十年国使奉命入贡,经邑卒,因葬此。碑镌“首里府舆力向氏岙滨亲云上之墓”十四字。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琉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资料的不断涌现,该时期巫师阶层存在的考证,从已有的"坛冢庙"遗址到墓葬人体;从巫师使用的法器到玉人巫师形象的出土,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证链,充分证实了红山巫师阶层的存在.其一,红山文化积石冢数量众多,主次分明,这种等级鲜明的墓葬分化,在史前考古中尚属首见,客观反映出红山先民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其二,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在结构布局上体现出原始宗庙具有的封闭性和神秘性,作为红山人祭祖的场所,着实见证了巫师阶层的出现.其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两处祭坛,虽然使用功能各有不同,但均是红山先民举行祭祀天地活动的圣地,体现出部落联盟公共活动的特点.其四,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诸多玉器中,有数件法器、礼器和神器当为神职人员祭祀时所用,从巫玉角度看,再次佐证了当时巫师的存在.其五,红山文化首次发现的玉立人像,是考释巫师存在的有力物证,从巫师的真实形象中,说明其宗教地位崇高而绝对.此外,从盛极一时,集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三位一体宏大的宗教圣地推断,红山文化时期应该存在一个巫师阶层,也正是由于这些巫师频繁的祭祀活动,才真正推动了当时宗教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88年8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掘整理出一座金代大型贵族墓,经考证墓主人为“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完颜晏。该墓葬出土文物之丰富为金代考古所罕见。说明墓主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家世与地位。本文仅据文献资料对完颜晏及其家世考述如下。完颜晏(1097年—1162年),女真名斡论(亦称讹论),系金景祖乌古乃之孙,国论乙室勃极烈阿离合懑之次子,金太祖阿骨打叔兄弟,属“日”字头辈。  相似文献   

15.
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末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春秋早期秦墓惨遭盗掘的十多年来,学界对劫余后经考古发掘清理的两座秦公大墓之主多在襄公、文公、宪公及夫人间考虑,迄今认识不一。本文拟以文献所记和考古发现资料作为考证依据,认为大堡子山必有以秦公礼制而葬的静公大墓,通过M2是在M3连同车马坑建成后夹挤其间的奇特葬格局;两座大墓连同车马坑在内的整个墓地统一大面积覆盖纯匀的五花土,表明两座大墓是同时埋葬或同时封填墓口的遗迹;随葬器型、纹饰尤其铭文书体的差异只体现在M2一墓所出的器物上这一奇怪的差异以及十多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的各种迹象表明是出自大堡子山的秦子器,尤其秦子簋盖夔纹确切证明秦子簋是大堡子山的出土物。“秦子”,即秦文公太子静公等考证,认为两座墓之一M3为嬴秦第二代国君秦文公之墓,型制较小的M2则是未享国而卒的文公太子静公墓,即以秦公礼制而葬的秦子墓。  相似文献   

16.
《东西南北》2013,(22):36-37
前段时间,西安成阳国际机场附近唐代上官婉儿的墓葬引起关注。考古人员表示,墓葬遭到大范围破坏,不似一般盗墓所致,应系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  相似文献   

17.
1986年,中国考古工作有重大创获。其中,两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颇可开拓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视野。这两大发现,一是辽西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二是杭州余杭反山的良渚文化大墓。过去,史学界研究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只注意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黄河下游的东夷集团,和江汉地区的苗蛮集团,对于辽河流域与太湖流域(包括杭州湾地区,下同)的古代文化注意甚少。其原因是这两个地区的先民们对开创中华文明贡献得太早,不容易被后人记起;他们较早地融入中原华夏集团,使自己的“蛮夷”出身模糊不清。本文试从良渚文化的新发现来探索一下太湖地区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联系。对太湖先民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贡献作一番探隐钩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印山,地处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南,山高26米,外形如覆斗状,平面略呈方形,且四周开凿有壕沟,宛若古代印玺,故名。1996年9月至1998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于此发掘清理了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葬,印山由此而闻名遐迩。然而,该墓的主人是谁,学术界众说纷纭,颇多歧议,本文就此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19.
《青岛画报》2007,(5):57-59
自2002年底开始的小河墓地考古至2005年3月全部完成.在三个可以进入沙漠工作的冬天里,考古学家将一座沙山全部揭开来,发掘出了167座墓葬.这仅仅是小河墓地墓葬的一部分,还有大约160多座墓葬惨遭自然破坏和人为盗掘.  相似文献   

20.
《学问》2010,(5)
1971年西夏王陵101号墓出土的鎏金铜牛和石马,是西夏文物最突出的代表。根据墓葬形制,可以确定是党项族传统的墓葬方式。通过与汉代、唐代墓葬中铜牛、铁牛的比较发现,铜牛石马采取的是屈肢葬,也就是跪态,规格很高,但与礼制没有关系,实属罕见,表明生者对死者的态度非常恶劣,具有明显的厌胜功能。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标志和祖先神相,文物体现了党项人和契丹人的交恶情绪。辽代有三位公主嫁给党项,只有李元昊时代关系敌对,公主亦遭迫害致死,因此,101号陪葬墓主人就是此时的契丹兴平公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