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2010,(6)
百济在与高句丽、新罗争雄朝鲜半岛期间,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政权分别建立了朝贡关系。百济在与南朝和北朝不同政权的朝贡中,其朝贡的特点、目的存在较大差异。百济对南朝朝贡主要是出于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对北朝朝贡则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5)
在南北朝之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经历了西汉、曹魏、东晋十六国三个阶段,尽管每个阶段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总体上表现为朝贡、册封体制下的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5,(1)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随即开始向附近周边地区扩张。当其实力发展壮大后,又开始向汉、魏、晋等中原诸政权发起挑战,从经常派兵侵扰,到发生较大规模争战。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终于战胜后燕而占据了沈阳等辽东地区,此后经南北朝、隋直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亡,高句丽控制沈阳地区达200余年,高句丽对沈阳地区的控制具有代中原政权管辖地方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辩"时期,共28年;第三,"勤王杖义"(311-331),是"华夷之辩"对前燕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共20年;第四,"天授有晋"(331-333),发生了前燕群巨"请封燕王"之争,共2年.终慕容廆一世,"华夷之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前燕君臣.对"华夷"之间的差距,慕容廆君臣经历了从意图冲破"华夷秩序"、漠视"华夷之辩"到认识到"华裔理殊",恢复与西晋的朝贡册封关系使"勤王杖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尽管慕容廆的辅政集团吸纳了大批中原士人,但是这些士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以"请封燕王"一事为例,拥晋仍是部分前燕士人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5,(3)
高句丽西向扩张因汉末以来中原持久的动乱、分裂和对边地控制力的锐减而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辽东郡、玄菟郡区域始终存有相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给高句丽"西进"甚至生存造成直接威胁。然而,高句丽"西进"的内在动力强烈而持久:5世纪初进占辽东、玄菟二城使高句丽国力跃升、发展空间扩大,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的爵号也反映出高句丽"西进"后东亚格局的变化。高句丽进占辽东一是招致6-7世纪隋唐的军事进攻,二是高句丽的辽东防线受到牵制使其无法全力"南进"。  相似文献   

6.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2,(1):140-147
辽朝在征服、招抚黑龙江流域乌古、敌烈、鼻骨德、五国部等族群之后,相继建立属国属部制度,并将其纳入王朝"道"一级行政区划之中,各属国属部在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统辖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朝贡活动。辽中期建立起管理属国、属部的地方机构,对一些属国属部的统辖机制开始由朝贡制度向行政统辖制度转变,表现出统辖关系紧密的乌古、敌烈部朝贡次数骤然减少,鼻骨德部次之,统辖关系相对疏松的五国部则实行持续而规律的朝贡活动,因此不可简单地认为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频繁是辽朝对其统辖紧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5,(6)
后金建国前,已开始经略东北边地族群地区。清入关前,主要以朝贡制度统辖边地族群,由于满族(女真)统治者奉行"重威辅恩"的治边思想,要求朝贡成员按时贡纳数量不菲的贡品,若有拖延、反叛,便以武力征讨之,从战争中获得大量人口、牲畜和皮张,以补充兵源和国力,表现出北方民族实行"强力统治"的政治传统。皇太极时期,在东北边地族群朝贡制度运作过程中,出现编户、设佐的新因素。清入关后,沙俄入侵,加速了满族统治者以具有民族特点的行政建置统治东北边地的进程。到康雍时期,东北边地族群朝贡制度最后为民族地方建置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2)
有关高句丽占领辽东地区的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中国学者一般认为,辽东地区最后被高句丽占领的时间是404年;韩国学者则有395年以前和400-402年之间两种意见。从《梁书》的相关记载和当时东亚整体局势以及燕丽双方的军力对比判断,高句丽应在398年后燕兰氏当政时期占领辽东郡和玄菟郡。  相似文献   

9.
正以罗汉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而从南北朝至唐五代,也正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从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宗教图像,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罗汉像与其他佛道人物像一同,从墙壁跃入卷轴,以艺术的名义供人把玩、流传后世。"罗汉"的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的佛教美术中却并没有罗汉的明确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6)
集安是高句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古代高句丽文化精华的荟萃之地,特别是2004年集安以高句丽墓壁画、好太王碑等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高句丽墓壁画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等特色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0,(2)
集安高句丽壁画展现出了富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具体叙事的绘画方式记载当时人生前的活动和喜好。高句丽服饰艺术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审美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审美现象,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亲和力和审美意境,有着含蓄、优雅、自然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0,(2)
高丽显宗以前,女真与高丽并没有建立以女真朝贡为主要内容的朝贡关系。显宗以后,女真几乎每年都要遣使向高丽朝贡,高丽则在给予女真相应回赐的同时,对女真首领进行册封并按臣下之礼接待女真使节,正式建立了具有政治从属地位的女真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女真与高丽的朝贡关系是在女真与辽朝朝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既向辽朝朝贡又向高丽朝贡的性质;女真向高丽朝贡,以经济性活动为多,政治性活动较少,且多为女真主动向高丽朝贡,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女真与高丽建立朝贡关系,有利于女真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女真起兵灭辽和反过来令高丽向自己称臣纳贡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6)
高句丽有史705年(前37-668),渤海有史229年(698-926)。两个政权相隔30年,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地理位置上相近,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中原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因而高句丽、渤海两个政权在中央行政体系中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代东亚封贡体系和东亚国际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观念-制度-体系-秩序四个层次入手,对天下观念、封贡制度、东亚封贡体系及东亚封贡秩序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以期理解传统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成为秦汉、唐宋及至明清时期的册封-朝贡制度,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封贡活动逐渐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0,(6)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是相关研究都基本未脱离传统的研究体系,亦即以《三国史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而事实上,这一体系本身便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将《三国史记》所载有关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历史传说视为史实。其二,是以南北朝以后的中原史料与好太王碑铭的内容来证明《三国史记》所载传说的真实性,却不知道这些史料系出同源。传说中的朱蒙、类利、无恤这前三王未必就是高氏祖先,他们很可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部落有着不同的身世的高句丽民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靳国君 《学术交流》2012,(9):224-225
岩岩山高,淡淡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这是南北朝时期梁人萧衍的诗句,意思是认识事物的现象较为容易,但其本质与规律却难于把握,是"理相难寻"。我想,任何社会形态的经济活动与变化、发展,均属于"理相难寻",更何况是在社会转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2)
国内城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也是高句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平原王城。对国内城城墙修筑情况的探讨表明,高句丽时期,国内城城墙经过至少两次的复修,且有一次向内的拓宽处理;西墙内移存在考古学层面的证据,但作为孤例,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5,(1)
东明圣王、琉璃明王时期高句丽政治体初兴,内以桂娄部为核心,外则依靠联姻与沸流等部结成同盟;大武神王时期,随着代表夫余势力的掾那部的加入并与桂娄部结成联姻关系,为高句丽王权强化提供了契机;从大祖大王时期开始,伴随着桂娄部与夫余势力间联系的紧密,高句丽王权获得了更多提振,通过授予诸部酋长层级化的政治名号强化了对诸部的统治,同时统治地域也有所扩大,并在部落体制之外,出现殖民城邑这一新的地方统治形式;到新大王、美川王时期,沸流部、掾那部等传统势力先后衰落,王权乘势而兴,高句丽早期地方统治体制得以抵定,即以桂娄部(内部)为核心,划分国家其他部分为东、南、西、北四部,四部由国王任命的大使者行使监管之权,同时,由王权直辖的打破部落血缘组织的城邑管理机构也得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0,(2)
公元670年至675年,新罗在协助唐王朝灭亡了百济、高句丽之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唐王朝驻军爆发了战争,史称唐罗战争,其中"买肖城之战"尤为史家关注。中国古代史书与朝鲜半岛方面史书对此战的记载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日后中外学界对此战评价多有分歧。经比对分析,成书于王氏高丽时期的《三国史记》对此战之记载多有不实。  相似文献   

20.
五女山山城     
正五女山山城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五女山上。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升骨城"的部分遗址。据载,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王子朱蒙率领一部分人在此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作为第一代王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执掌政权。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形,远远望去似一只单靴,南北长15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