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地区北宋早期墓葬发现较少,主要为简单砖室墓和土洞墓,自中期始发现的宋墓逐渐增多,出现仿木结构砖室墓,此外还有土洞墓、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更为流行,墓内饰有砖雕和彩绘,展示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场景。河北地区宋代墓葬中的随葬品鲜少,主要为瓷碗、瓷壶、瓷瓶、瓷碟及瓷枕等生活用器,俑类明器鲜少发现,这可能与纸质明器的流行有关,也反映了宋人的丧葬观念与鬼神观念。从埋葬方式看,有单人葬,但大多数墓葬都采用夫妇二人或三人合葬的形式,也有的墓葬采用了火葬的形式,可能是受到了佛教以及契丹等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2)
叶尔基山辽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关于墓主人是谁,一真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赞同太祖妹余庐睹姑公主说,对余庐睹姑公主的死因、丈夫、子女等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根据契丹字研究专家乌拉熙春教授新解读的契丹字墓志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辽史》中的错误记载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3.
贞惠公主墓与贞孝公主墓,是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二女和四女的陵墓。两墓材料殊珍,堪称渤海考古的双璧。贞惠和贞孝虽然都是公主,但墓葬的形制、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些差异,探讨一下大钦茂执政的晚期,渤海社会在政治、文化、礼制、丧葬习俗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2)
吐尔基山辽墓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墓,女主人地位极高,当为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根据文献和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该墓主人有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妹余庐睹姑公主。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0,(4)
最近,作者在集安市郊上活龙村进行文物遗迹踏查时,新发现一处古墓群。该墓群分为东西两个墓区,共有古墓葬23座,年代为高句丽时期。墓葬皆属于积石墓类。在23座墓葬中,有坛积石石圹墓20座,其中串墓6座;阶坛积石石圹墓2座;阶坛积石圹室墓1座。这次新发现的墓群与1982年5月发掘的上、下活龙墓群的48座墓相比,类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一、概况马沱墓地(又称马粪沱墓地),位于长江北岸,西距重庆市云阳县城7千米,西隔小溪与朐忍县治(现旧县坪遗址)相望,是当时离县治最近的一处墓地,故墓葬以战国墓、汉墓为多。(图1)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共发掘东周、汉、六朝、唐等时期墓葬124座,其中战国墓有30余座,汉墓90余座,  相似文献   

7.
1988年8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掘整理出一座金代大型贵族墓,经考证墓主人为“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完颜晏。该墓葬出土文物之丰富为金代考古所罕见。说明墓主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家世与地位。本文仅据文献资料对完颜晏及其家世考述如下。完颜晏(1097年—1162年),女真名斡论(亦称讹论),系金景祖乌古乃之孙,国论乙室勃极烈阿离合懑之次子,金太祖阿骨打叔兄弟,属“日”字头辈。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面搜集和整理考古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16世纪以前中国牙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牙刷均为辽墓出土,出土地点为辽代头下军州所在地或北方游牧部族活动区域。根据墓主身份判断。这些牙刷可能为契丹人制作,主要供契丹贵族使用。文章推测,佛教的传入与熏习使契丹民族产生口腔保洁的文明观念,从而推动了牙刷的发明和使用。金元时期的实物牙刷仍以北方地区的出土为主。但12世纪中叶以后,牙刷开始频繁出现于南中国的医学文献中。据《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牙刷已成为南宋社会的日常用品。牙刷的发明与传播,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域外与中国、游牧与农耕不同文明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10.
牛河梁遗址所反映的墓葬形制是墓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的等级制.随葬只有玉器,"惟玉为葬",而且中心大墓的葬玉档次高、品质好,数量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黑龙江地区不断出土金代的“嘎拉哈”雕刻品。1973年,在绥滨县黑龙江畔的中兴金墓群三号墓中,出土了一枚用水晶石雕刻的猪“嘎拉哈”。1974年,在松花江畔奥里米金墓群二十四号墓中,出土了一枚用玉石雕刻的猪“嘎拉哈”。此外,在阿城县金上京故城中还出土了用铜雕刻的大小不同的三枚猪“嘎拉哈”。这些“嘎拉哈”雕刻得十分精细逼真,与实物别无二致,是一种少见的雕刻艺术品,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熟练的雕刻技巧。 中兴三号墓是一座贵族墓葬,棺壁有彩绘图案,棺中撒有防腐用的水银。墓中出土了金到(这是一种腰佩)、金花饰、捏金线耳…  相似文献   

12.
古坟大化前代在时间与考古学上的古坟时代相吻合。古坟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研究大化前代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古坟是四世纪至七世纪的墓葬形式。古坟的特征是:一、坟丘高大,犹如拔地而起的小山。如最大的古坟仁德天皇陵全长475公尺,高30公尺,面积10万平方公尺。二、坟形奇特,前方后圆,好似一面盾牌。这是日本独有的墓式。前方部是祭坛,坟的正面;后圆部是墓的主体,内建石室,放置棺木。三、陪葬品丰富,有镜、剑、玉等三种神器、铁制武器、铁制工具和农具、甲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9—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三门峡市后川村棚改拆迁项目黄河嘉园工地二期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该工地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向川路东约100米,南邻舒馨苑小区,北距黄河约600米。(图1)在工地西端发现墓葬M425,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义县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陵寝,一千年前中国北方有一位契丹女杰,大辽皇太后萧绰,就长眠在这里. 义县有一条古老的河,河水流入渤海,一千年前有一位流落北国的大宋将军,在河边告别身为契丹公主的妻子,乘船回到故乡. 这座山叫医巫阊山,这条河叫大凌河.一眼千年,时光穿越,古老的契丹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后,而这山、这河仍在执着地诉说着一千年前古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0,26(4):35-38
历来史学界认为唐代的边患主要存在于西北,其实玄宗朝更关注东北边境问题。玄宗朝公主和亲主要是联姻东北的奚、契丹。同时,考察当时节镇的设置、调整、兵力分配等,均可发现唐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的关注与防范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11月4日,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市鲁庄镇安头村抢救性清理一座唐墓。墓葬编号89GLAM1(以下简称M1),出土15件精美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发掘资料已遗失,这里仅将文物予以介绍,并对年代做出判断。一、出土器物1.陶器。14件。可分为神器类(镇墓兽、文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低髻俑、反绾髻俑)、家用类(狗、鹅、鸭),均用粉红黏土制成。  相似文献   

17.
华阳 《社科纵横》2012,(10):125-125,138
王深墓是山西地区发掘的一座唐代墓葬,他的墓葬形制为带有一个狭小的后室,这种建筑方法不同于山西地区发现的其他唐代墓葬,王深墓为何建筑形式特殊,是他的身份地位有特别之处,还是其他原因导致这个结果,经过对王深墓的建筑形式、王深的地位及与同时期唐墓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最后解释了这个疑问。  相似文献   

18.
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具有强悍、剽勇、矫健的性格。契丹人以游牧业为主,狩猎业、农业为辅.辽建国后,契丹人入主中原燕云十六州地区,广泛与中原农耕民族汉人相接触,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随之,汉人、渤海人等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传入契丹人中,上至皇帝、官僚权贵,下至平民百姓广泛盛行击球、角抵、棋类等体育运动;同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特征的体育项目,如射猎、马术等仍然保持在契丹民族中,这些项目不仅是体育运动,而且也是生产活动、军事训练。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试就契丹人的几项体育运动做一综合介绍。 一、骑…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0,(2)
金代契丹人享有赐姓之宠是随着金朝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大多数契丹人在金代前期还是延续辽朝耶律和萧两大姓氏,但是世宗即位后不久,契丹人就开始出现了移剌、石抹的姓氏,而耶律姓和萧姓的契丹人渐渐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2013,(22):36-37
前段时间,西安成阳国际机场附近唐代上官婉儿的墓葬引起关注。考古人员表示,墓葬遭到大范围破坏,不似一般盗墓所致,应系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