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夫余是秽貊系中最早形成为民族的一个较大的古代民族,它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建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夫余国自建立以来,不断地同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发生联系,尤其与高句丽和中原王朝保持了频繁而密切的关系。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对于研究东北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松花江中游左岸与少陵河交汇处的巴彦县王八脖子山遗址,可能就是夫余初期建国的前身“北夷橐离国”的所在地.在这处遗址的正南方,松花江右岸的蜚克图河的上游,今宾县境内的庆华堡寨就是夫余初期的王城遗址,而以往确定吉林市东团山与西团山为夫余前期王城故址的观点,则与夫余初期王城的地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4.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近年来的考古学成果 ,以区系类型学的方法 ,论证黑龙江流域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夫余族及其先世氵岁貊族发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东流松花江以南 )的历史事实。以后 ,又逐渐迁徙松花江上游吉林市一带 ,建都吉林市东团山山城 ,建立了汉代著名的夫余奴隶制国家。这与史实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一公元386年,北魏建国。这时残留于华北的五胡王朝有:正在衰落的前秦,随后不久取代前秦的后秦,建国不久的后燕、西燕、西秦和后凉。这个时期是随着前秦在华北统治的衰落,新兴的五胡政权正在诞生的时期。鲜卑拓跋部也以盛乐、平城为中心,由太祖道武帝裁定独立,将后燕的势力驱逐出华北,从而步入了统治华北的道路。拓跋部在形式上设置了州、郡等机构,步入了其统治中国的开端,但由于面临内部各种问题和对其他部族的统御问题等等,其统治还不能说是十分深入。第二代皇帝即太宗明元帝时代(409~422年),是从太祖道武帝的创业时期到第三代世祖  相似文献   

7.
东夏国是金末女真人蒲鲜万奴在今东北地区东南部和苏联南滨海地区及朝鲜半岛东北部一带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有关它的史事,国内外学者已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文,近年来更成为东北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仍有不少关键性的问题至今犹争论不休,因作本文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证和澄清,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关于东夏建国的时间这个问题一直是东夏史研究中的悬案.关于东夏建国的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贞祐三年(1215年)的阴历十月,一是同年的阴历正月."十月"说的根据来自早期的史册  相似文献   

8.
古代橐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夷”橐离,乃古代东北之俨然大族,为夫余系统诸族之王族所从出。它曾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和堪称精湛的制陶工艺,耀发其古代文明的璀灿光华于北国之原,从而自立于东北古代民族之林。只是在民族析离和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流变,橐离之称方溘然不闻。钩沉发覆,现橐离历史之陈迹,当是连接(氵岁)?、夫余史的中介一环。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已公布实行了七年,但由于对《国籍法》的宣传教育不够,我省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建国前朝鲜族的国籍问题存有模糊认识.有些人说,"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后没有办过申请入籍手续,不知何时成了中国国民?" "建国前朝鲜族的国籍不明确.因此,应加以区分建国前的朝鲜人和建国后的朝鲜族."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和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确定了建国前朝鲜族具有中国国籍的法律地位1980年9月10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实行的《中华  相似文献   

10.
"那达慕"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公元10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孕育起源,到元朝形成定制,明清时期平稳发展,建国后开始快速繁荣,千年发展变迁进程呈现出很多特点,发掘好其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宾县庆华遗址及巴彦王八脖子遗址的发现经过、分布情况和文化内涵,对北夷索离国及其夫余国初期王城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渤海建国史由于受到新罗、日本等史料的影响,造成两<唐书>中<渤海传>与<靺鞨传>的矛盾记述,并造成了渤海建国史研究中"依附"说、"白山"说以及"叛乱"说等误区.本文重新审读靺鞨族史、契丹族史与渤海建国史,指出日本史料,尤其是新罗史料之误导,使渤海史研究走出误区,还渤海建国史以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一 关于“勾吴”的建国,因为史料有限,仿佛雹中看花,一直看不分明。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发掘、发现,非但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似乎反而增加了歧异,以致如今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如有勾吴建国无锡梅里说,有建国镇江丹徒说,有建国陕西宝鸡附近说等,各执己见,各有依据。要解开这个谜底,求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应从“勾吴”的含义入手。  相似文献   

16.
犹太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发展史,这是因为犹太民族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变迁:犹太民族的大流散是其失去土地的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重新拥有土地的过程;以色列建国是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土地;阿以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的争夺,而这一矛盾和冲突的最终解决依然要回到土地问题上来。所以说,犹太民族与土地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为改善甘南藏区的交通状况,甘肃省政府于1944年着手修筑岷夏公路。时任岷夏公路工程处副处长的黄正清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自身"藏胞与政府之间桥梁"的身份,既令岷夏公路夏河段沿线藏胞不计报酬,踊跃参工,又使得国民政府"国民义务劳动"之理念得以付诸实践。虽然岷夏公路并未全线通车,但抗战建国的背景下,以黄正清为首的藏族同胞参与筑路的行为,体现出其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18.
金太祖时期,辽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完颜宗翰作为金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积极参与辽金战争。完颜宗翰对辽的政策主要包括:"支持阿骨打建国,取辽而代之""拒绝议和,进取中京""赞成联宋伐辽,促成海上之盟""拒割山西,与夏议和",对金朝在辽金战争中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太祖时期,辽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完颜宗翰作为金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积极参与辽金战争。完颜宗翰对辽的政策主要包括:"支持阿骨打建国,取辽而代之""拒绝议和,进取中京""赞成联宋伐辽,促成海上之盟""拒割山西,与夏议和",对金朝在辽金战争中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时期,出于建设"抗日建国"大后方的需要,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藉此而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目标的日益临近,国民政府不仅渐趋停止了对西部的经济开发,反而又进一步加紧了对民众的盘剥.因此,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事实上主要是应对民族危机和时局变化的产物,并非长久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