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世界为视角看战后公民对政党认同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党政治深刻蜕变,公民对政党的认同感日趋弱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由于时代的进步,公民对政党的认同感显著增强,但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党政治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不足,因而公民对政党的认同在一度高涨之后又有所冷却。在中国,建国初期公民对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在"十年内乱"期间这种认同感受到了严重损害。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经受住了社会发展、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考验,赢得了广大公民新的高度认同。公民对政党的认同实质就是公民对政党所持理念及实际作为的评判。因此,一切政党只有切实履行利益代表及整合功能,为民众谋福祉,才能赢得公民的广泛认同,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政党制度在1986年3月开始的“政治革新”前实行的是国民党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党国一体”的一党专政制度。“政治革新”后,形成了国民党居于主导地位的所谓的支配性一党体制,而由于台独分子挑起省籍矛盾、族群对立和国家认同分歧,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和民进党的上台。在非统即独的意识形态之下,台湾的政党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多党竞争之后又出现了朝两党制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民初商品经济还不发达 ,社会结构分化和分工程度很低 ,没有产生独立的利益集团 ,使政党缺少必备的持久组织和社会基础 ,变成了寡头政党 ;为了仿效西方的民主政治而拼凑政党 ,政党党纲不鲜明、党徒为争权利而入党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同时参政意识极差的国人不懂得规范认同 ,也使政党缺乏宽容敌党之精神 ,政党竞争全凭意气。畸形化的政党政治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地缘政治、王朝经营、文明特性、区域族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容美土司完成了族群社会的再造。这些影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因素大都渗透着国家整合意识和族群主体意识,并在"国家化"的进程中不断变迁、发展和沉积,并又反过来促进了容美土司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政党竞争模式通常分为向心竞争与离心竞争。进入政治转型以来,台湾的政党竞争模式便以后者为主,其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意识形态的统独对立。在这样的竞争模式下,岛内的选举政治也相应呈现出蓝绿阵营长期对立的态势。但近年来特别是自2014年"九合一"选举后,台湾的选举政治很大程度上已显示出了较以往很大的变化。尽管一段时间内,台湾的政党竞争模式不会有明显的改变。然而,应当说选举政治所表现出的长期变化趋势,将会给今后的台湾政党政治发展提供新的有益思考和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台湾政党政治的成型,经历了一个从一党到多党再到两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台湾社会的统独矛盾、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的严重对立,两党政治的竞争陷入恶斗,其政策走向被扭曲为“台独”比拼,其造成的后果不仅危及台湾前途,也将破坏两岸的和平和稳定。本文将从台湾两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的演变中,揭示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7.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台湾族群形成的基础,各个族群原文化的差异性是其基本标识和向度,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光复后,岛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70年代后台湾开始的民主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最终伴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的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省籍族群政治是当代台湾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梳理长期以来选民的政党认同趋向,以及这种趋向是否与省籍矛盾相关联。历史性结构的对比,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省籍族群矛盾在选民政党认同方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 ,而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 ,是政党通过争取成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来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但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恰恰是“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这种政治逻辑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 ,是其政治转型过程的必然 ,但它既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相背离 ,又不利于俄罗斯的政治整合和民主巩固。一年多前正式出台的《政党法》在多大程度上完善俄罗斯的政党体系和政党政治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11.
从表象上看,政党转型也属于广义的政党变化与政党变革;但从根本上看,政党转型绝非一般意义上、个体化的政党变革,而是指传统政党形态已无法适应国家与社会的重大变革与时代要求,所有主流政党都被迫进行转型发展,以化解政党生存危机。唯有以国家-社会为本位,才能深刻揭示世界范围内政党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世界政党发展的基本历程证明:政党转型是政党政治变革的必然产物,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变革,进而推动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变革;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变革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变革,进而推动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政党价值与功能、政党政治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既决定着大众政治参与度,也决定着广大民众对政党的认同度与支持度。民心向背决定政党兴衰与执政成败,这是政党政治发展亘古不变的定律。  相似文献   

12.
齐顺利 《国际论坛》2012,(4):74-78,81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被民族建构的问题所困扰。巫统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执政党,主要依靠公民权和族群政党联盟对马来西亚进行政治整合。以出生地为原则的公民权有助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精英合作下的族群政党联盟也有益于社会稳定,但二者均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使人们倾向用族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和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民意和制度这两个关键变量决定了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的前途。台湾两次关键性选举显示,经历了第一阶段民主化的喧闹和动荡,台湾已然发生了深刻的选民重组。在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已被广泛认同的情况下,政党重组甚至是整个台湾政治社会的重组都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欧洲不断陷入各种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危机以及以英国脱欧为代表的一体化危机。这些危机催生了欧洲政党政治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和新特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反建制政党的兴起,它对欧洲的中左和中右翼主流政党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欧洲国家的政党政治格局。相较于中右政党,中左政党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有些国家的中左政党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机。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主流政党无法有效应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欧洲当前面临的多重问题则加剧了传统政党在身份认同与合法性方面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印尼土生印欧人是荷兰殖民统治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与荷兰殖民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国家和族群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荷兰殖民政策的演变,以及上述演变对这一族群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荷兰殖民统治下土生印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由来与演变,分析其社会、经济与法律地位的差异,以及上述差异对其国家和族群认同的影响。获得白人父亲承认的土生印欧人在法律上属于荷兰籍公民,但其社会地位却非常尴尬,被纯种白人歧视,又被原住民憎恨。为获得平等的对待,他们通过民间、文化、政治等途径为自己发声。其族群认同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当政策不公时,其族群凝聚力增强,争取权益;当政策有利时,他们又渐感宽慰,呼声减弱。然而,待"遣返"荷兰后,他们却发现虽"走近"白人社会,却难以真正"走进"白人社会。  相似文献   

16.
四川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比较特殊的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曾经相对独立并承载着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客家传统文化被日益渗透,客家族群与土著族群正日益融合。但在四川客家聚居区的移民社会中,重新整合客家传统文化并且构建客家族群认同,仍然是客家族群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强烈需要。以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为基点,追根溯源,实现四川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新组合,是构建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的排角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识别为哈尼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个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识本来较为模糊的群体开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拒斥国家已经划定的民族成分。他们通过制作大鼓、更改族称以及递交申请等社会动员与村寨实践,力图通过与国家的对话和协商来获得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这个"想象的"族群身份。我们的研究将说明,地方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族群身份建构的运动中,从而形塑族群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跨国族群认同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 赴韩国务工的朝鲜族的认同呈现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认同在清晰、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在增强的特点.影响国家认同加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性适应的困难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是业已形成的群体差异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影响跨国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是韩国文化辐射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如何应对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将会成为跨国民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政党政治的普及,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党的广泛认同。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党发展的自身逻辑、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与宽广胸怀、国家总体外交策略等是影响中国政党外交的主要变量。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与宽广胸怀在政党外交,特别是在政党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香港青年身份认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香港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随着香港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渐进形成,其个人认同意识、社会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现阶段仍显出"本土意识"因素。英国殖民统治、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其身份认同产生的原因。要构建香港与内地青年群体的长效交流机制,需构建其共同愿景共创未来的动力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