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个回归”,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借鉴CIPP模式,采用文献调查法研究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建设情况,发现课程思政评价过多关注结果而忽略课程实施过程或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从课程思政教育环境、课程思政资源配置、课程思政实施环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4个部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旨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实践协同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新主题,通过“德技并修”消除“知行脱节”问题、“育训结合”化解校企合作的“壁炉效应”问题,“大思政课”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型(三课堂体系+三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大思政课体系),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效匹配,建立“四联四通”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行规律;分析了思政博文与教育内容的内在联系,思政博客与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关系;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规律是确立高校思政博客效能评价原则的内在依据;论证了构建高校思政博客效能的方向性、科学性、目标性、综合性和易操作性的评价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4.
首先论述了课程思政能否评价、评价什么、评价能否量化以及如何评价这几个问题。然后指出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集中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是主要评价内容。最后指出课程思政评价的主要目标是以评促建,应该借助评价更好的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卓越绩效模型以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目标,突出评价的目标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注重评价结果的“增值度”,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内在适切性。基于该模型可以围绕七个方面构建适用于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S校为例,立足应用型高校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三个方面的特点,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实践,应在整合评价的多重制度逻辑、确立评价实施主体和改进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课程立德树人效能,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影响高校课程立德树人的效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所需要的能力,既包括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自觉性,也包括教师从事高校课程思政应该具备的课程生产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等。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来看,部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课程立德树人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教师育人的使命感、实践课程思政的自觉性、课程思政的课程生产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等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共同体是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包括课程团队教师、教务工作者、课程设计者、学生、思政工作者等)以学校和学院制度为契约基础自发生成的一种互助团队形式,以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为目的,以提升课程立德树人效能为终极目标,通过共同体情感共愉、凝聚共识、良治善治、共享共赢等功能促进高校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成就,进而实现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8.
9.
课程思政评价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过度强调以量化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不足和弊端,将“学习体验”作为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的核心。以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体验为中心,在多元化、开放性以及发展性的原则指导下,将思想、道德、政治以及法治四个思政素养体验作为评价观测点,构架起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的操作性框架。基于学习体验的高校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目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发扬德育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情感教育”,积极开展网络政治思想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本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推进高校德育科学评估是当前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德育评估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德育评估面临科学化问题,科学评估必须遵循工作和效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展和实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品德课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 ,是制约高校思想品德课改革发展的瓶颈。建立一套形式多样、适应思想品德课多层面、多角度考核需要的考评体系 ,要与思想品德实践精神的性质和特点相一致。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课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考察选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价值取向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运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个人本位三种不同课程价值取向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就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理念,拓展课程资源,增设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设计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四有”人才的有力思想保证 ,面对网络在高校的飞速发展 ,加强对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的调查研究 ,全面而又深刻地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大学生获知方式和生活观念带来的影响 ,论述了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文化扩张、人际淡化、信息污染和人格扭曲挑战 ,并针对这些挑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内容上重智轻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重教程轻学程等种种弊端 ,我国高校在确定编制时应该坚持五大原则 :即目的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智力原则、情意原则、综合化与个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及其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对人的影响也深刻久远。虽然其内容、形式本身无优劣之分,但其影响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它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视域中来,加强对高等学校隐性课程及其管理研究,尤其是隐性课程组织实施特点、管理特点及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以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一直是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资产收益性、全面性、资源整合和共享以及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主动把握新情况,掌握新技术,探讨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极大提高工作的覆盖面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