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画关系上,莱辛与苏轼的"诗画异质"观与"诗画同律"说取向各异。究其原因,其所处的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西殊异的诗画性质与艺术系统以及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是造成这两种诗画论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同是在探寻诗画艺术规律,因此,二者在观点相异的同时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莱辛诗画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诗画描写对象和诗画媒介的异同;分析了莱辛诗画之异同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比较了莱辛诗画理论与中国古代“意境说”,并对学术界关于西方艺术不重“境界”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德国莱辛的"诗画异质"理论曾在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打破了在其之前占统治地位的"诗画一致"说,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但与之不同的是,中国有着一以贯之的"诗画一律"思想。东西方这种艺术观念的差异不仅仅是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学艺术表层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异质所形成的逻辑推演、语言文字、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差别才是导致艺术不同特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化美为媚"是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重要观点,该观点的提出基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化美为媚"即是将造型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适中的、平静的"美"变化为诗歌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媚"。其实质是:诗人使造型艺术的"形似"在诗歌艺术中做到"神似",并使读者通过"内摹仿"产生一种审美幻觉,从而实现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交融与转换。  相似文献   

5.
莱辛的《拉奥孔》专论“诗画异质”,成为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开端。朱光潜和钱锺书都以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论”为契机,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从比较学上看,莱辛《拉奥孔》对于“诗”和“画”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本身属于比较性质,而由《拉奥孔》引发的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则堪称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本文从比较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展开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达芬奇开启了近代诗画比较的先河.莱辛在达芬奇的基础之上更为深入和系统地对诗画进行了比较.二者诗画观的不同之处有四方面:一是达芬奇重画,莱辛重诗;二是诗、画传达的手段和媒介的异同;三是对诗画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探讨;四是对艺术表现的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的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这两种传统的诗画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这两个艺术品种的差异作了极为精到的分析。他说:“我的结论是这样: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並列的符  相似文献   

9.
按西方艺术分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与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就是论诗画这种关系的经典性美学著作。与西方美学异趣,中国美学不是着眼于诗画的界限,而是侧重于中国诗画的同源、同一关系,其最早的明确表述是苏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画同源命题包括两方面的理论指向:一是指中国诗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哲学背景,二是指有共同的创作基本原则。本文揭示,就第二方面说,中国诗画同源是指中国诗画在创作上存在着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方式,以及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媒介决定论和社会文化选择论。媒介决定论认为新科技带来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社会文化选择论则认为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潜在"召唤",然后才出现相应的科技形式。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媒介决定论似乎占据主流,但是文化选择论对媒介决定论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新媒介的出现应该是在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召唤"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