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古代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及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已在中外学界掀起激烈论争,国内学者基本上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持肯定态度.人与自然辨证统一、人与自然对立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最终反映在生态危机上是其生态思想的基本意蕴.民族旅游在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存在对民族旅游内涵认识模糊、对民族旅游活动潜藏生态危机认识不足两大误区.发展民族旅游要根植文化与自然的互动适应意识,制定民族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的局限,把自然界纳入伦理学研究对象当中,这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立的伦理依据,即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却不具备合法性。面对这种情况,环境伦理学应用而生。其价值论基础在于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的价值,意识到人的价值包含在自然界的价值之中。只有当自然界的存在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获得全面发展时,人类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生存悖论才能真正解决。其生存论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及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和长远生存利益问题,是在人与自然处于极端对立状态下和人类面对严重生存危机状态下所形成的关于人类如何生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4.
满族在日常生产、社会生活、宗教祭祀等不同发展层面,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尤其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上体现出适度节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伦理学为研究视角从满族生活的不同剖面进行深入解析,特别是对内植于生态伦理学背后的文化现象予以高度关注,以便为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 ,佛教以其独特的生态关怀 ,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迪。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 ,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族先民丰富的生态伦理传统,并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体现出来。通过研究史诗所蕴涵的生态伦理传统,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大量西域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它是探索龟兹佛教历史、思想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犍陀罗佛教就是龟兹石窟中主要的佛教,其艺术特色除了在佛像、笔画上直观的展露,更深刻的思想艺术更是在石窟的每一个地方表露无遗,不管是建筑形式、经文残卷还是石窟中流淌的空气,都带有古代西域佛教的艺术气息。文章对西域犍陀罗佛教的思想艺术进行探究,从龟兹石窟寺探究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冠状病毒所造成的全球性公共危机中,生命伦理学界积极投身于抗疫工作并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当代伦理和伦理学被逐渐“淘汰”和边缘化的整体性境遇,生命伦理学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运动的生命伦理学,并非仅仅在学术反思和规范制定上发挥作用,对其在此次公共危机中的表现和反思,可以使人们觉悟到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与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重建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的伦理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苍铭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46-149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末期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及高寒山区的生态变迁历史、原因和生态移民的过程,探讨了各类移民模式的利弊得失,认为生态移民是解决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有效方法,农业型的近距离迁移,潜在着新的生态危机。生态移民需要走城市化的道路,应考虑从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移民,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0.
黄石市是湖北省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五大宗教齐全,其中佛教寺院占全市宗教活动场所的近80%。为解决黄石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中、思想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和困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回答宗教活动场所"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问题,思考何种路径推进黄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科学、有序和规范再提升,2019年11月,黄石市佛教协会班子成员组成参访团,赴江苏省重点佛教寺院学习借鉴规范化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伊恩·安格斯在对“人类世生态危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及其环境治理方案的反人道性,并揭示了“化石资本主义”建基于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事实,进而阐述、证明了生态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扭转“人类世生态危机”的现实方案,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类世”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传承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生态思想,以及北美生态社会主义主流观念之上,创造性地借鉴了当代地球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容量、开辟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全新视角,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参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本身也存在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伦理学、宗教、美学等多个角度对美国著名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的著作《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评述,重点强调了W·H·R·里维斯的思想影响和地方道德经验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已逝去的20世纪是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的世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紧迫状态下,关注生态环境、研究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一个中心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抛弃旧的生态价值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可贵和必要。藏区群众的生态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完成,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修身以道,治国以儒,治心以释的局面。西夏是以党项人为主体在西北建立的民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了崇佛尊儒的国策,佛教和儒家文化在西夏都得到发展,尤以佛教最为突出。西夏时期佛教已不单强调出世离俗,而更多的表现为入世合俗,佛儒共容相济,与社会接触,去劝化世人,把出世离俗和入世合俗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主要对儒释相融思想在诗歌、谚语及各类字书、韵书中的表现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是一个开放的、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新的批评方法。用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风靡全球的小说《大象的眼泪》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小说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伦理得以诞生的决定性原因.生态伦理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审视和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其深层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根源,进而使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到调适和改善,在自然和人类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青藏高原藏族民间宗教信仰中——诸如图腾崇拜与禁忌;对神山的崇拜与禁忌;对土地的崇拜与禁忌;对神湖的崇拜与禁忌等的观念,渗透着或隐性或显性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在客观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同时这种古老的智慧也许真的会成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卓尼之前,当地先民信仰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并在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藏传佛教占主流地位的今日卓尼,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的信仰习俗与生态实践的遗风仍在民间社会盛行.本文论述前佛教时期卓尼的宗教信仰和生态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汉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相似文献   

19.
南传佛教通过主动与傣族本土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字传入、佛教故事、佛教教育机制、佛事活动生活化等途径实现了南传佛教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南传佛教内容和传播虽各有其径,但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佛理渗透、传播手段、教育机制等借鉴南传佛教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浅谈活佛的转世特征李泰年,公保太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把佛教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党解脱,化身降世、普渡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各派的认同。为安定社会、统一信教民众的思想,维护边疆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活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