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女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近几年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女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个人主义、攀比心理等的影响,从而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频发。本文将对高校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良好转变,以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常性格、习惯、沟通等方面因素易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危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分析当代大学生经常发生的人际关系危机案例,发现宿舍人际关系危机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长期处于宿舍矛盾中会产生抑郁、焦虑、压抑、精神紧张等心理状态。针对大学生宿舍矛盾的成因进行对策研究,提出把人际关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本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9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3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各变量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实践研究,旨在帮助高中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本研究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筛选我校10名受人际困扰的学生,对其进行积极心理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借助《一般人际关系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前后测分数差异显著。3个月后对个体进行跟踪反馈,发现积极心理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高中生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且作用具有延续性。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宿舍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其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真正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着多方面的表现形式,结合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表现为制度完善、环境优雅、宿舍成员交往动机端正、个性融合、相互尊重、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交流。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大学生宿舍成员在生活琐事、人际竞争、小团体方面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些问题与现象主要是由城乡大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以及集体意识强弱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朋友与家长也要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的开导,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一定能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宿舍是最贴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场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亦是其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以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为导火索的宿舍伤人、投毒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促进、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使心理健康进入宿舍,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围绕"促进宿舍和谐,共建心理之家"的主题进行了一系列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互动的干预措施,以期探索出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因素。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大学宿舍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丁俊杰 《现代交际》2014,(1):229-230
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属于相对紧张的一种人际关系,本文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视角,立足工作实践,运用角色扮演技术解决女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成长进步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探析了90后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缪建军  邹茜茜 《职业》2022,(7):37-39
科技创新辅导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科技创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新技能的欲望,使其从中得到无穷的创新乐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可或缺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促进健康心理形成,加强思想引导、促进使命感形成,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促进自主发展等方面总结了科技创新辅导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宿舍人际关系成为了许多大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缺乏明确的人际关系界限等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设立界限,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正视自己的优点,悦纳自己的不足;客观看待他人的评价;降低自己对人际关系完美的需求等方式增强自信心,培养自己全面、客观、稳定的自我意识,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混合宿舍女生的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逻辑推理分析,发现高校混合女生宿舍矛盾的成因包括:相互之间不熟悉,没有默契与信任;性格特点不相符容易出现隔阂;作息时间不同,互相影响;家庭条件不同,容易引起心理落差;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知识,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针对矛盾成因提出以下几点疏导方式:加强心理干预,引导女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加班级、年级、系之间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同学之间的问题;辅导员之间加强联系,努力协调解决宿舍矛盾。  相似文献   

14.
元少芬 《职业》2014,(24):128-130
本文针对当前技校生心理问题易发多发的现实,从学生心理辅导的含义及功能、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学校心理辅导关系、当前技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辅导技术五个方面加以简单阐述。旨在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东  杨文军 《现代交际》2014,(10):231-231
本文基于提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设计了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然后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2013级110名学生为样本,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等方面,较团体心理辅导前有显著差异,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得出结论:该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心理辅导的意义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指导青少年健康和谐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服务一类的机构和活动。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特殊原因承受着家庭、经济、学业、就业、交往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试,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董立毅 《职业》2016,(15):18-19
技能竞赛日益成为职业学校技能教育水平的试金石,选手们的心理状态逐渐被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在整个备赛、参赛过程中,要借助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结合的方式,采用心理调试技术,对竞赛队员和教练员进行心理干预,建立相应的心理训练体系,并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在技能竞赛中表现出应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使用温燕的友谊质量问卷和冯廷勇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某高校216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较好,且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较好,且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状况呈正相关(r=0.239,p0.05),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解释学习适应39.8%的变异。结论: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和学习适应状况均良好,且宿舍人际关系对学习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考察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通过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出高自杀意念新生,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人,对实验组采取8次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其余30名对照组不予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8周干预结束后及三个月后进行测试。结果经过8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自杀意念因子分和总分(t=6.839;3.179;2.812;4.435,均p<0.01)均显著下降,并具有时效性,三个月后的随访自杀意念总分依然显著低于对照组(t=-12.488,p<0.01);另外,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学生的其他相关特质也有显著影响,其SDS、SAS以及UPI得分在干预后和3个月后的随访均显著下降(t=23.462;-4.792;1.663,P<.01;<.01;>.05)(t=32.876;t=6.805;t=-3.295,均P<.01),而对照组SDS、SAS、UPI在自然康复及随访三个月后较最初都有显著下降(t=9.580;6.539;1.016,P<.05;<.05;>.01)(t=13.320;7.766;2.273,均p<.05),但是与实验组在干预后及随访后差异均显著(t=-13.389;-6.743;-2.545,P<.05;<.05;<.01)(t=-18.733;-12.646;-4.732,均P<.05)。结论:认知团体辅导对新生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