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世界各种思潮以及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着大学校园,再加上国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发生在大学生中一些涉及民族因素的静坐、游行、示威以及群体斗殴事件逐年增多。加强大学生民族性群体性事件研究,对进一步加强校园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乃至于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将运用冲突理论观点,对大学生民族性群体事件的内涵、成因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高达82.3%,落户意愿为42.3%,可见他们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积极的期待。居留和落户两类决策的比例迥然不同,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在从初步融入逐步走向深度交融。收入、学历、社会心理认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居留意愿主要受到经济融合程度的影响,而落户意愿与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密切相关。顺应形势,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须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并及时动态了解其境遇和诉求,对接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地方性、民族性关系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关凯 《民族研究》2012,(5):1-11,108
资源竞争理论认为,族群符号是社会竞争的工具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会以族群为单位组织起来在社会系统内争夺各种资源,从而建构起族群之间的社会边界。因此,社会竞争的需要及个体与群体的应对策略,是族群建构的根本动力。本文从理论层面回顾了西方族群资源竞争理论的起源、演进线索与一些经典研究案例,并与之进行对话,尝试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同时,也尝试将国家作为一个变量带入到这个理论对话中来,从而为资源竞争理论以社会为中心的取向,补充一个国家视角,分析国家作为竞争协调者的重要角色与作用及其对族群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库斯对多点民族志的最早尝试是富人和精英群体研究,这一"向上"道路是他的田野实践使然。从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概念发生变化以来,这一整体性思想就和20世纪80年代发轫的世界体系理论契合,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学的田野条件,因为多场景的变换、多地点的联系构成全球化理论的现实基础。马库斯不断地将反思和现代主义策略注入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中,与其说他告别"写文化",不如说他以新的方式探索被搁置的民族志方法论,重新审思民族志书写方法。格尔茨对"写文化"创建者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库斯从反叛到回归的曲折过程再次将文本审美和田野关系纳入人类学学科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对民族各种特征的总的概括,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它的外延与"民族特点"、"民族特性"等概念在含义上相近.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就注意到了民族性的问题,并进行了论述.他批评了当时忽视民族性研究的倾向,指出:"对各种民族性所占的(至少是在近代)地位,直到今天我们的历史哲学里还很少阐述,或者更确切些说,还根本没有加以阐述.欧洲大陆上所有论述英国的著作,卷帙浩繁,但却言之无物,没有一个想到去钻研英国历史和英国民族性和的本质."他接着阐述了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性,"英吉利民族是由德意志人和罗马人构成,其形成的时候,正值这两个民族刚开  相似文献   

7.
自1957年上海美影厂特伟导演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以来,中国动画者们在"民族风格"的道路上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并且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本文尝试从仫佬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核着手,研究仫佬族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且结合动画角色设计进行探讨,将立体且具体的仫佬族民族特色和动画创作相结合,为创作立足于本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动画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抒发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被译成多种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翻译学发展至今,交叉学科已成为潮流,生态翻译学也同样给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力量。然而,学者们大多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对英译本《边城》进行研究,本文则选取《边城》的维译本,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中的"三维转换"为基点,解析维译本《边城》中的再现,且重点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层面去分析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维译本《边城》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借生态翻译学理论打开汉维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对更好地传播汉维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对汉维互译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阿拉伯人民族性的探究,需要在辨析“民族”与“民族性”内涵的前提下,从历史角度考察其演变过程,宏观地把握贾希利亚时期、帝国时期、民族-国家时期和全球化时期四个阶段影响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爱勤 《民族论坛》2008,(11):56-57
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在教育改革热潮中,对国文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统揽古今、兼涉中外的学识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充满了科学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其科学性表现为针砭教育时弊、倡导科学教育实验、找寻提高语文教育效能的途径;民族性表现为:在内容的选择上,主张中学要编撰合适的文言文,在教法上提倡运用新方法,并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法。他这种将语文教育科学化建构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追求,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酒文化,大而言之,可从两方面去研究。一是将其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研究其酿造技艺;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其起源、性质与功能。酒文化的民族性属于后者范畴的研究,是酒文化诸性质中之一种。 本文仅就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诸表现作一探讨,同时说明这一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就教于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学研究中,宗族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民自治中的表达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捞车土家族村和摩哈苴彝族村的田野调查研究,指出某些少数民族在宗族观念上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汉族对宗族血亲关系高度重视,而某些少数民族对此却相对轻视.土家族是将已故地域性领袖土王当做共同的族祖神进行供奉与崇拜,彝族则是将图腾植物当做祖先进行供奉与崇拜.宗族的这些民族性特征在村民自治中或表现为对地缘政治领袖群体的认同,或表现为对村民自治权力竞争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以杨庭硕教授为核心的吉首大学生态民族学研究团队,在学科理论与方法、具体的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多年来,该团队系统挖掘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与智慧,不仅将这样的知识与智慧运用到生态民族学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之中,更是将其运用到中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去,而且取得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研宗旨。  相似文献   

15.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G·J·帕特森所著《论“新民族性”》一文既武断又肤浅,有必要加以扼要评论。帕特森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近来美国人类学家对美国民族的关注原因有三:1.研究“祖国”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2.由于不熟悉祖国文化和不熟悉当前国民对提供资金的效力和关心“根”等目前的国民情绪,而把“移民民族性的表面残余”曲解为民族性的“富有活力的形式”;3.把对美国民族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民族特征的“空洞的象征”上面,而不是放在那些说明同化日益增多以及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泛民族性(panethnicity)是在外人看来具有同质性的民族集合体(ethnie collecti-vities)内各亚群体之间桥梁组织和团结日益发展的结果,它是民族演变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今日美国,它很可能取代同化和民族特殊论(ethnic particularism)而成为少数种族或少数民族的演变方向。本文将首先提出一个用来阐明推动和阻碍泛民族性发展的若干因素的理论框架。在比框架下我们将考察美国境内各由若干民族亚群体(et0hnic subgoups)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正在发生改变。B镇是一个苗族、汉族和布依族杂居地区,汉族和苗族村干部在掌握资源和处理问题的主动权方面都在利用各自的方法和网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这过程中他们利用各样事件和机会来不断加强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研究民族杂居地区村干部权力运行状况,对治理村庄和了解农村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平教授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展开对多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具体来讲,从国族与民族国家的讨论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预设;从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族际政治整合的时代线索;从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来展开对民族政治整合的反思;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谈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调整;从区域主义边疆治理模式的提出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实践探讨。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方面,主张将"民族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朝向"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在族际政治整合方面,力推将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出发点及核心点。在边疆治理方面,提出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麻阳漫水村田氏宗族自古以来就有极具本土特色的盘瓠传说,并保存有较完整的祭祀仪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漫水村盘瓠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县里有关部门也尝试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终失败。文章以田野调查和申遗文本分析为基点,对麻阳盘瓠文化"申遗"之路进行全面审视,从官方申遗时民族性的强调、非遗传承人的选定和申遗项目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此认为: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我们应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和他的核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