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思睿  李丹 《民族论坛》2013,(8X):110-112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正>龙晔生社长(以下简称龙):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民族论坛的专访。这次您带队到湖南通道县上岩坪寨做田野调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期间您和同学们自备凉席吃住在村里,与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全方位观察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您能给我们谈谈当时为什么选取上岩坪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吗?  相似文献   

4.
<正>龙晔生社长(以下简称龙):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民族论坛的专访。这次您带队到湖南通道县上岩坪寨做田野调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期间您和同学们自备凉席吃住在村里,与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全方位观察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您能给我们谈谈当时为什么选取上岩坪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吗?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元月19日,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左6)和民族论坛杂志龙晔生主编(左7)等专程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村,参加三省坡中山亭落成典礼。事由2013年7月,周大鸣教授、余成普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26位学生到上岩、坪寨两村进行田野调查,龙晔生主编带领两名实习编辑同时在三省坡地区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课题调研。30余位"他者"敬重民俗遵守民风虚心好学,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期间在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在民族认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化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文化和民族的本质特征,在民族认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剖析民族认同的文化实质,揭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在民族认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主题,探讨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对于汉民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望对这一民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吞口》舞是以古敢水族"吞口"崇拜为结构载体,融合水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消费需求背景下创作的民族舞蹈艺术。从文化学角度来对其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一舞蹈艺术的产生是当前古敢水族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需求,同时也是水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它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在当前文化消费转型的背景下,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村歌是代表乡村,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音乐符号。新时期背景下,加强村歌创作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立足实际,就村歌创作与传唱中的村民认同、参与问题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汇地带是区别于农牧交错地带和半农半牧区的概念,更多体现着文化交互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其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定困境。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B嘎查为例,从文化认同角度探析农牧交汇地带文化建设困境。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间固有差异和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文化间固有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身份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和表现,通过阐述二者分析该地带文化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村歌是代表乡村,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音乐符号。新时期背景下,加强村歌创作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立足实际,就村歌创作与传唱中的村民认同、参与问题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必须从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认清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进行"和而不同"的文化整合,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能力和总体实力水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如何通过适度开发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良性变迁中得到传承,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A村为例,分析了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并对其实践这一策略的基础条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提出应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角度着手,探索有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部的桂黔湘边区是以侗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风情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区域.丰富的景观资源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使其成为近年来主要的民族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是由于旅游产品雷同、区域合作滞后等问题,导致区域旅游难以实现规模的联动发展.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这一地区实施共生竞合模式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一体化共生是实施桂黔湘边区旅游竞合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桂黔湘边区一体化共生竞合模式的基本框架与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措施.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加强桂黔湘民族县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以实现区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积德 《民族论坛》2007,(10):32-33
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能提升湘鄂渝黔边区农民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弥补湘鄂渝黔边区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的缺乏,促进农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第一个非洲裔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白人主流文化社会控制力下降、出现"族裔认同"这一文化取向的背景下诞生的,是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与非洲裔、其他各少数族裔长期融合的历史性成果。奥巴马当选是美国选民对"族裔认同"这一新的文化取向的认同,是对政府促进这一文化取向的"授权",将有助于美国构建"一个社会"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考察蒙古族大学生在与主流文化接触中产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以399名蒙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民族认同量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疏离感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年级和生源地分别承载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变化两个维度,二者可以解释民族认同中21.5%的变异,对民族认同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生源地对文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民族认同及其亚型与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线性相关,民族认同水平间接影响蒙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构建;(3)蒙族大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整合策略为主,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适应性,民族认同、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是影响蒙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广西南宁等城市的研究样本,在多元文化视角背景下,探索民族认同对于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影响。在探索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影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民族认同这一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20.
民族走廊上的乡村集市既是物资交换和人群流动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互动及地方性知识形成的特定场域,彰显出作为通道的民族走廊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板块的功能特性。位于武陵民族走廊上的众多乡村集市作为历史上中原出入西南地区的驿站,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了互嵌式经济文化网络。其中的民俗谱系是各民族成员基于生产生活需求对物资的功能性转化、文化的选择性采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发展,呈现出流动性与稳定性、多元性与共融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象征性与功能性并存等多元特征。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俗谱系不仅是各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记录,也是社区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