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创作法是“心师造化”,具体表现为宏观透视、身与物化和因心造境。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创作法则是“模仿自然”,具体表现为微观透视和征服对象、再造自然。二者的差异来自中西方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仍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庄子“吾丧我”思想是《齐物论》全篇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的绘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性。首先,分析历来学者对于“吾丧我”的各种解说,力图准确把握其含义。其次,回望西方绘画创作历程,分析西方绘画创作与“我”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再次,比较庄子“吾丧我”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无蔽真理”观的相通性。最后,运用“吾丧我”思想解读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的绘画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4.
浅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势戚序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艺术理应在基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绘画创作思维及手法等因素的束缚,对其形式体系和风格体系进行大的变革,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实际上形式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风格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思想及理论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影响下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它又是在本民族整体文化诸多因素渗透下所积淀的产物,其超越自然的理念,富于浪漫色彩的表现语言与注重内在精神品质的创作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宏大而深邃的艺术境界。“天人、物我谐一”、“大象无形”、“虚实相生”等哲学的思辨在传统绘画形式上无不打上深刻的烙印。因此,只有加深对中国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解,才能站在较高的视点品味中国古典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多元性,衍生出了不同的绘画美学范畴。在“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视野下,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谢赫论述的“气韵生动”、宗炳主张的“澄怀味象”、陆机倡导的“情景交融”和宋代的“心物感应”都追求人与自然、心与物的和谐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点。“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生命性、创新性、深刻性和崇高性具有现代价值,这些美学智慧是现当代绘画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国画中对空白部分的留取。中国画利用“留白”来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同样,现代平面设计也可以利用“留白”的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色彩留白”及“构图留白”两种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获得更好的版面视觉效果。同时,“留白”中的传统艺术精神,还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通过将“留白”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对于创作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内含深厚的“和”文化底蕴。文章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书籍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雕塑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各个艺术与设计领域分别阐述了“和”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及作用,这对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和谐文化素质,增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美术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现实主义”成为目前中国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主流创作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美术及其时代语境的解读,尝试寻找在当前时代语境下,作为艺术家应如何坚持与把握“现实主义”原则,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到近代大师付抱石、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展开对中国画品评和创作中有关构思、构图、造型、写神、用笔用墨以及色彩等方面的重新认识及讨论,进一步肯定了“六法”在中国画品评与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出了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与中国画改革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汉画作为从工艺装饰中脱胎的早期绘画 ,在从图案到写实的演进中 ,没有脱离“影绘”的装饰构图手法 ,加之汉画工匠独特的创作理念 :要表现对象应该怎样 ,而非看上去怎样 ,所以汉画构图沿袭了工艺装饰“分段平行”、“并列展开”的构图模式 ,以填充手法构成画面 ,而不考虑“透视”的空间比例。从汉画像石 (砖 )发端的中国传统绘画 ,秉承其一贯的构图模式 ,终于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意识 ,也由此奠定中国绘画构图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14.
“兴”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中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起兴”、“神思”、“灵感”三阶段。而“养兴”则是绘画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神的表达,是中国画的终极追求。宗炳的“畅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进一步发展了“以形写神”论。意象性是中国画的根本特点,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形写神”观对中国画影响深远。在造型上,中国画追求不似之似;在创作表现技法上,重视以线造型,以墨色为‘主。“以形写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指引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平面化方式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绘画艺术的复制性和复数性生动的映射出我们时代的文化特质,通过对细分化了的“深度”的层层剥开,以“失真”的艺术手段和“实时有效反应机制”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多元的社会景观,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徐悲鸿作为近现代美术史上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其所有重要的行为和言论,大都是围绕着“改良中国画”这个理想进行的,这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密不可分。徐悲鸿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本能的民族情怀,同时又具有西方的审美心理与知识结构。他在选择运用西画合理因素改良中国绘画时,既坚持对中国画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段的改良,又有所选择地运用了西方写实手法与造型观念,并且结合本土的文化资源与民族特点,坚守民族艺术特有的笔墨语言,在绘画创作上始终体现着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其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主观抒情的色彩和绘画美的特点,在现代小说园地独领风骚,显示出女性作家“越轨”的笔致和“力透纸背”的内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从微观和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这两部小说加以论述,进而认识其散文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