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明清初,省域巡抚与区域巡抚的辖区是互相重叠,而不是此盈彼缩,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一地两属"现象。省域巡抚总管一省的行政事务,区域巡抚专管辖区内的军事行动,双方有时也会协商处理一些事务。由于两类巡抚长期共存,在实际政务运作中,"两属"地区的道员会同时向省域巡抚、区域巡抚请示、汇报一些民政事务。晚明的总督名义上管辖数省,实际上只管辖一省的军事、行政事务,对其他各省只是"兼辖"相邻区域。  相似文献   

2.
台湾在明代以前的农业甚不发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明朝郑氏时期,随着大量大陆汉族移民的迁入,清朝后期官方允许对台移民以鼓励开垦政策的实施,以及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对台湾短暂而高效的经略,使得大陆的先进农业文化陆续并广泛地引入台湾,致使台湾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为台湾后来较早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年轻时在家乡办团练,后参加淮军,为淮军宿将。1883年(光绪九年)7月,刘铭传奉旨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1884年(光绪十年)10月,授福建巡抚。时  相似文献   

4.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曾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深受台湾巡抚丁日昌的赏识,被誉为“东宁才子”(东宁;台湾别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连横先生在《台湾诗乘》中曾称赞丘先生的“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久播骚坛。”可见其流传之广。现存的丘逢甲四十首台湾竹枝词,是颇为珍贵的文献,对研究丘逢甲早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创作,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光、当时的生活风尚等等,都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将他的开放式商务思想付诸于台湾近代化建设。他主张商农并重,并引商入农、寓商于农,扩大台湾农产品的商品化;积极招商引资,创设台湾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对外贸易,并且颁布一系列商务政策,改革关税,整顿贸易市场,促进台湾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台湾近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台湾政党政治与西方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有很大差异,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台湾社会关于族群和国家的认同分歧。"解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族群与国家议题的操弄一直是台湾政党为实现自身政党利益最大化而扩大台湾社会分歧的思想工具。但近几年来,基于"台湾意识"民意基础的现实以及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台湾政党竞争开始向"去族群化"和"维持现状"的共识趋势发展。政党竞争基于社会分歧,现今台湾社会的族群和国家认同意识还是主导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处于次要位置的经济因素对其政党认同的影响比重有所增加,所以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台湾政党竞争中的重要性会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家园。清政府逐渐注重台湾的行政设施、经济建设、防务建设和教育事业。尤其是台湾建省以后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开启了台湾近代化的先河。历史雄辩地证明 ,台湾的近代化发端于光绪年间 ,而不是日据时期。台湾的发展 ,是祖国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晶 ,适合台湾同胞的迫切需要 ,顺应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9,(1)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府中做师爷时,才极大,心极细。大至军事指挥,小到官员考察,巡抚都要向他请教后方敢定夺。左师爷运筹帷幄,俨然是不挂名的一把手,人送绰号"左都御史"。当时,一省巡抚  相似文献   

10.
1885年清政府为了“防日”“驭日”,宣布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但10年后,因中日甲午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虽将台湾改建行省,但未将它作为整个国防战略的一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加上人事上的纷纭,矛盾冲突,最终丧失了防日的初衷,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台湾光复初期,祖国大陆左翼知识分子渡台,与台湾本土左翼人士共同参加台湾文化重建。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指导下进行的台湾文化重建,作为战后重建台湾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去日本化",并"再中国化",将台湾建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当时台湾几乎人手一册《三民主义》,自上而下努力要建设"三民主义的台湾"。与官方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有所不同,左翼人士对"三民主义"有自己的文化解读、诠释与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光复初期台湾社会左翼人士如何解读"三民主义",他们如何以"三民主义"为武器去启蒙、凝聚台湾民众,承上启下延续台湾文化传统,丰富台湾文化生态,并以此强化、密切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说,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3.
"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哥老会组织即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依据新发现的雍正朝湖广总督迈柱奏折,可知贵州有一种"鹘掳子",即啯噜子,其名应起源于川黔汉族对外来抢掳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其活动特点是"多人"抢掠,具有群体性与流动性。乾隆初年署四川巡抚布政使方显、四川巡抚纪山的奏折,补充了《清高宗实录》记载啯噜的简略,可知"啯噜子"是清初官府移民实川中从事"盗窃"的"失业无赖之徒",主要在乡村集市三五成群,进行抢夺窃劫。雍正六年清丈之后,四川地皆有主,以后开荒占地很难,无业游民问题可以说是清丈之后加剧的,防止"啯噜子"实为设防"游民"。  相似文献   

14.
《时务报》是维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官方在《时务报》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对《时务报》的襄助为其赢得发展机遇,汪梁之争促使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官办《时务报》,开创了官方"管制"报刊的模式。戊戌政变后,后党掌握舆论主导权,清廷停办《时务报》,对其他报刊进行"规范化"管理。官方对《时务报》的管控,体现了清廷对政论报刊的重视与防范。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中,台湾是日本"利益线"的重要一环;在当今一部分日本人的心目中,台湾又成了日本的"生命线"。在"利益线"与"生命线"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从未明确表示过"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最好的注释,那就是:在日本的国家对外战略中,台湾从未失去其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曾国藩的学生,留心时务,通达外情,是位洋务派人物,1875年任福建巡抚兼福州船政大臣。当时台湾仍是属福建省管辖的,设两个府一台湾府和台北府。任职期间,丁日昌于1875年冬和1876年冬两次到台巡视,经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后提出开山“抚番”、训练军队、奖励移民,进一步建设台湾。为了建设台湾,丁日昌特别注意对台湾吏治进行整顿。  相似文献   

17.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其远东安全防御战略的需要,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旧金山和约>中,没有对台湾的归属做出规定.不仅如此,为了使其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合法化,美国还以日本与台湾当局媾和为砝码,逼台湾当局接受领土适用范围规定.而作为偏安台湾一隅的国民党当局,为了一党之私利、保持其所谓的"中国的正统地位"不得不接受美国的这种强权安排,日本则是坐享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抵制英国、丹麦、美国等列强对我国电信主权的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在1876年4月至1877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40多名电报人才。该校培养的电信人才,不仅在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天津、南京、上海、台湾等地电报学堂的创建工作,并培养了一批后继电信人才,为我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