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诗歌《为国捐躯》和西格弗雷德·萨松的诗歌《他们》都是典型的战争诗歌。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讽刺意象以及残酷的战争对年轻士兵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反映了两位诗人的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2.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但丁《神曲·神曲篇》与《新生》中类比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本文认为,艾略特在《灰色星期三》中除了从天主教仪式和安德鲁斯布道文寻找最佳的诗歌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还借用了但丁的《神曲·炼狱篇》和《新生》中的类比手法,将宗教体验和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威廉·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的两首田园诗在意象描写、浪漫主义手法上有相同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诗人虽都为田园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但两首田园诗在主题表达、哲学内涵、审美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也略有不同。分析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代表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特征,从而展现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风花雪月,可谓是东方文人诗歌创作的关键词,尤其被中日古代诗人所青睐,以致“吟风弄月”成了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大乐事。仅仅世人所熟知的《唐诗三百首》中,咏月诗便有80首之多,日本诗歌中咏月诗也是佳作频出,《古今和歌集》中甚至多达37首。本文以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与中国唐朝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为中心,分析了其中出现的有关咏月的诗歌,通过欣赏中日诗人笔下丰富多彩的“月”的姿态略窥中日传统的诗歌之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对自然之美审美意识的异同点,有利于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月”在众多的自然景观中,无疑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5.
刘春霞 《职业》2012,(33):150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富春江上》堪称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赞歌,本文从主题与材料的神形暗合、诗歌引用的踏雪无痕两个方面来解读文章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的主题是"长恨",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和许渊冲先生都曾对《长恨歌》全篇进行翻译,本文选用他们的两篇译文参照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及杨宪益夫妇的忠实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种译文的优劣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交叉的当今时代,从语言学理论切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手段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逐步成为一种学术潮流。学界对舒婷《致橡树》赏析和评价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大多数从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整体把握诗歌脉络和意境,对诗歌语言关注甚少。笔者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着眼于诗歌语言本身的及物性语篇分析,旨在从新的解读视角为读者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表现。  相似文献   

8.
《雨巷》作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以其朦胧优美的意象、婉转悠扬的节奏、哀而不伤的主题为中国现代诗歌从新月派和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角度来分析《雨巷》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保群 《职业》2011,(23):135-13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诗篇,可以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部分。婚恋诗主要在《国风》中,《国风》一百六十篇,反映婚姻恋爱主题的将近一半,《郑风》《卫风》《周南》《召南》中写爱情的诗也很多。  相似文献   

10.
《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该诗从很多方面反映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主题和艺术特征两方面来探讨《情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