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延伸、向民族地区拓展、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提升民族文化价值、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代新型产业链.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国梦,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 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将"中国梦"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上,该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梦"教育这个主题,本文做了三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在讲授民族复兴内容中渗透"中国梦"教育;三是探索多种教学方式以实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一带一路"战略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研究班超在经略西域时在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中所取得的成就,对搞好当今民族关系、应对少数民族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民族政策均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以班超经略西域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出发点,系统梳理了东汉时期中央对于西域地区的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民族发展方面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实现各民族自身全面发展和各民族之间协调发展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各民族自身全面发展,要使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全面协调推进;实现各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要处理好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需要国家和发达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一、甘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甘肃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水平与其它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甘肃民族基础教育是甘肃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它对提高甘肃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甘肃民族地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是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保证.因此,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对当前甘肃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对策,是一项极为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正值新的五年计划编制当中,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民族地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认为甘肃藏区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总趋势,但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城镇和乡村之间也明显不同。通过分析研究,文章认为,进一步推动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打破乡村的传统封闭性。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69%。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土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甘肃民族地区主要包括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9个民族乡。民族地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2014,(1):1-1
正2013的最后一天,写完所有总结,无限的感慨涌上心头。亲爱的读者,此刻我们最想做的,是与你们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悦,表达对你们最由衷的感激之情,送上我们2014年最真诚的祝福!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2013年4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的"中国梦要靠56个民族共同奋斗来实现"这一主题,图文并茂、全面深入地反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加快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的创新之举、团结进步的典范之作、民族工作的经验之谈,从不同的角度,鲜活生动地展现了民族工作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荆州市是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52个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4.75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每年约 5000 人次.近年来,荆州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3.
活跃在艺术市场的基本上是民间美术人才,科班美术人才绝大部分在中小学任教;在民族美术作品生产的数量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力度上,民间美术人才的贡献大于科班美术人才。这种就业局面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在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特色的美术人才,以担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尽行业之力。因此,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美育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使命,以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以民族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创新为核心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理论政策,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甘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省民族地区仅有小学302所,学生1.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363人,不到学生总数的1/4;仅有的两所师范学校,只有105名少数民族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边远牧区几乎没有什么学校,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东乡、保安两个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虽长期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民族地区,同样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甘肃基本省情以及民族地区在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7月15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俞正声强调,下一步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丹曲 《西藏研究》2015,(2):28-36
佛教传入中国后,甘肃属较早的传播地域。由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横穿其境,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也是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地区。尤其是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也随即产生并日趋成熟,逐步得到了宋朝、西夏和元朝的信任与尊崇,高僧大德也不断往来于吐蕃与内地之间,藏传佛教文化也在甘肃得到了广泛传播,相继建立了不少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甘肃两州五县民族地区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九十年代是全国人民加快步伐奔“小康”的十年,也是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摆脱贫穷与落后,逐步迈向“小康”的十年。对民族地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这一角度,探讨合理引导民族地区消费者行为,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全面增长的途径。一、商品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