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学术专著《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吉首大学陆群教授20余年来对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巴岱"(bax,deib)是苗族东部方言区对主持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的称呼,"巴岱"信仰因其信仰活动的主持人称呼而命名。该信仰是苗族社会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主要分布地域在今天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  相似文献   

2.
《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在对散佚于苗族东部方言区苗族巴岱信仰遗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志等资料所作的一份宗教人类学研究成果。该书在剖析苗族巴岱信仰"源"与"流"的变迁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关苗族巴岱信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显示出作者独特新颖的分析视角及不落窠臼的灵性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田野考察分析认为,丧葬仪式是川南苗族建构其民族价值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传递社群价值意识、修正个体价值意识、整合民族价值精神的功能。但是,由于传统与现代时间观的冲突、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空间距离的变化、核心家庭的转移等原因,川南苗族丧葬仪式的社群价值建构功能逐渐削弱。川南苗族唯有打破时空的限制,提炼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传递到实际的生活情境,才能使苗族的传统文化、原始价值精神得以蜕变再生。  相似文献   

8.
罗佳 《民族学刊》2017,8(4):68-76,122-123
近年来,苗族史诗及苗族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侧重对仪式中史诗唱诵的文本译介或价值分析,缺少对音乐的描写及调查研究.我们注意到,苗族史诗的唱述是与其民族的民俗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为此,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聚焦于川南苗族丧葬仪式上苗族史诗的唱述音乐之民俗环境、音乐形态、史诗语言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苗族史诗的唱述音乐作为较特殊类别的仪式音乐,由多种乐器声响和人的声音相交融,是其民族的音乐、语言和信仰观念的综合表达.把握其唱述与传承的相关关系,对拓展民族音乐学的视野具有学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保持苗族文化的完整性,展现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苗族特有的婚礼仪式,特有的婚姻制度,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在T村的考察,我们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衣着本身不彰显华丽,但是以我们外族人看来显得如此之美丽、艳丽,其苗族婚礼的热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就相识方式、初年订婚、婚前准备、嫁娶仪式及婚姻习俗五方面来探讨苗族婚俗,试图探究古时婚俗与现如今婚俗的不同之处,并达到宣传苗族神秘而庄重的婚礼礼俗。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人类学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成果蔚为大观.本文对此从四个方面做了简略的概述及评价:一、早期西方冒险家、传教士对苗地和苗族各支系的一般描述阶段;二、二十世纪初期--中期,西方学者和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学者对一些苗族地区进行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三、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四、上世纪中期--迄今,国内外苗族研究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0):35-36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  相似文献   

14.
罗庆康 《民族研究》2001,(1):104-105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 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如果追溯到1933年春夏间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凌纯声、芮逸夫对湘西苗族进行的实地调查,距今已70余年。两位前辈当时就对部分苗歌歌词用国际音标进行了记音,并对苗族传统的祭祀仪式过程作了细  相似文献   

16.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使得民间艺术从隐形民俗生活状态走向旅游景观的场景中,在改变自身文化特质和外在形式的基础上,以旅游产品或旅游景观的样式得以存显。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拥有的民间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受制于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民间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德语学术界对苗族进行研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后期,其源起与德国和奥地利等德语国家的民族学研究在学术传统上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视野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关于苗族以及与之相关民族的自然、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这一时期德语学术界关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带有深深的殖民色彩,但与此同时也在少数民族研究上积累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在方法上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二战结束后,德语学术界对苗族的研究,在方法和主题上均显示出更加多元的特征,涉及到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尤其是对苗族的音乐、农耕文化以及纺织艺术、建筑等均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德语学术界以格瑞特·格瑞葛莱特(Grit Grigoleit)为代表的新生代苗学专家,关注更多的则是西方国家的苗族离散群体及其在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0,1(2):13-18,160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