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人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龙 《云梦学刊》2003,24(4):73-76
考察李白诗在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可以发现盛唐时期人们对李诗怀有浓厚的接受兴趣,中唐以后,虽有李杜优劣之论,但李杜并尊的意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李诗的传播方式主要为编集传播和选诗传播,二者均对李诗的流传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笔墨、色彩与布局是构成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大千的泼墨画法以"泼"的形式打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固有风格,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新画风。阮荣春、胡光华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书提出:"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时代。"表明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泼墨画法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泼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泼墨山水画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王洽,近代可追寻到晚清民国时期,张大千在其作品《高岩古寺》题记中提到:"自王洽创为泼墨,米老  相似文献   

5.
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盛况空前,名家辈出。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颐野王,都以人物画著称。迄于有唐,绘画尤为发达。除人物画外,山水花鸟也别出手眼,出现一个个高峰。这就为杜甫的咏画诗准备了条件。画家之见于杜甫者,有刘单宅、曹霸,韦讽、韦偃,王宰,姜楚公,薛稷等,所画有人、马、鹰、鹘、鹤、松、山水等。但人则附于山水画或松画之中,也有兼画人马的。先论述咏画鹰,共有三篇,其一为《画鹰》:  相似文献   

6.
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于六朝谢赫的"随类赋彩"."随类赋彩"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按照物象的固有色来运用色彩.重"气韵"是山水画发展中的精神内涵,青绿山水画也不例外.气韵,是既有物质,也有精神的,因此,"随类赋彩"所具有的意义就更广泛而深刻了.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经历了鼎盛之后的转变期,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和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中晚唐咏侠诗一方面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盛唐诗人灌注在咏侠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另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侠这一特殊的人群,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侠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维与追求诗境明秀之美的其他盛唐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由早期的巧为形似之言,变为兴象玲珑的意境创造。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则在写澄淡纯净的水乡景色方面更胜一筹;以王、盂为中心,形成了诗风相近的盛唐山水诗派。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韵。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相似文献   

9.
库伦一号辽墓是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6月在哲盟库伦旗发掘的一座辽代晚期壁画墓。这是一座贵族墓葬。该墓保存了大量精彩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规模宏伟,为历来辽墓出土壁画所罕见。从绘画风格上看,与唐宋的写实主义画风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辽代社会习俗和艺术传统技法的难得的珍贵资料。壁画根据不同内容分绘在墓门、天井和墓道的墙壁上。墓门两侧绘门神,彩凤、祥云等。天井两侧绘山水、竹林仙鹤、湖石牡丹,男仆女侍。在墓道两侧的巨幅壁面上则绘墓主人“出行”和“归来”图。出行图全长22米,描写墓主人出行前的场面。  相似文献   

10.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山水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顺康诗人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以追求“醇雅”为主要艺术特征。但其内容与风格却是不断嬗变的:抗清时期以山水寄寓民族兴亡之感,游幕时期借山水抒发个人情思,归田时期咏山水反映闲适心境;诗风早期学王孟之冲谈,中岁学杜甫之遒壮,晚年则兼学苏轼等宋诗。从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可窥探清初诗坛创作逐渐远离政治功利性与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白晓军引子自然山水之美,被画家所感知并加以描绘,便产生了山水画。它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景象的反映和再现,更是画家自我的表现和创造。山水画是自然山水景象与画家自我和谐地交融的产物。山水画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情感出发,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盛唐时代不应该是田园山水诗兴盛发达的时代,但事实是田园山水诗在这个历史时期达到了顶峰,这就注定了盛唐田园山水诗具有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与特色.表面看来,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盛唐田园山水诗都是一些隐逸于山水、体现着"出世"思想的模山范水之作,与老庄的哲学主张非常地契合,但其实他们的"隐"与老庄的"隐"不完全是一回事:老庄的"隐"是彻底地"隐",是以不"仕"为前提的;盛唐诗人的"隐"是一种以"仕"为目的的"隐".这种等待被朝廷征聘的心理在盛唐田园山水诗中是有所反映的——诗人是通过"渔樵"、"垂钓"等意象来加以隐喻的,体现的是姜太公直钩钓鱼式的隐逸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画虽被后人尊为一宗之祖,但他的画法,一般人知道得很不清楚。现在根据古文献,综述他的山水画的特点如下:(一)“破墨”的画法。历代名画记记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破墨”即水墨之意,则“破墨”山水应有渲染。此即所谓“始用渲淡”(“渲淡”即渲染)。同书又说:“王右丞之重深”。汤垕画鉴说:“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米芾画史:“世俗……多以江南人所画雪图命为王维,但见笔清秀者即命之”。“清秀”与“清润”相近。“重深”、“清润”的画风需要渲染。  相似文献   

16.
明初林鸿论诗首倡以盛唐为"楷式"。后高棅将这种主张引入唐诗编选中,标示了明代唐诗选本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曾一度有选家反对这种"楷式",而竞相为选。但是,选本中"以盛唐为楷式"毕竟是当时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选诗倾向,则同明代复古派论家基于文章与时高下的论调而建构起来的唐代诗歌史有密切关系。这种楷式最终确立于嘉靖中,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具体特征:即以"李杜"为中心的极则楷式与以初、盛唐名家为中心的名家楷式。其"以盛唐为楷式"的终极目的则在于:径直接续盛唐诗歌成就,续写一种经典诗歌史。  相似文献   

17.
许学夷以“入神”、“入圣”为切入点 ,区别李杜与盛唐诸公的成就 ,在纵向深度上抓住了李杜诗歌水平高超的关键 ,这是文学批评史上别开生面的说法。“入神”不仅需要“入圣”的能力 ,还需要“变”的素质和众多条件。李杜之“变”不是随意的 ,是“正变得兼”,“按美的规律去建造”,故能“变而入神”,创造出高于盛唐诸家的诗体。许学夷的这一认识 ,得到现代“范式理论”和文学发展论的支持 ,其方法论和学术视野表明明末清初对诗歌规律的把握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国里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歌手,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杜诗歌内涵丰厚,成就十分辉煌。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对李杜的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作比较研究。本文不打算对历代李杜诗歌研究作全面审视,只想通过对李杜前期诗歌创作的探索去考察他们青年时代的思想旨趣、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揭橥他们文学创作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二人在盛唐文化氛围下的成长与奋斗,深化对李杜诗歌的研究。谬误之处,识者匡之。  相似文献   

19.
李白和杜甫使盛唐文化名片,闪射出熠熠动人的诗性神采。唯有采取"李杜合观"的学术思维方式,才能综合考察中国诗性智慧和语言魅力在一个盛世中可以达到何等彪炳千古、震撼人心的力度。后世的李杜优劣论,是以一定的标准裁判无限的诗学智慧所致。宋人在盛唐诗人中发现"圣",在盛唐诗中发现"经"。幅员广袤的中国人文地理,起了潜在的文化基因浸染作用。李白的身上有胡气,他是长江文明夹杂着胡地习气的产物;杜甫的身上有诗书旧家子弟气,是黄河文明间杂着诗书旧家子弟习气的产物。诗歌意象史,蕴含着风尚史和文人精神史。李、杜代表的盛唐,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诗性智慧的"枢轴时代"。  相似文献   

20.
章继光 《学术研究》2004,(4):144-146
韩愈对唐代诗人的评论 ,表现出具有创新精神的诗学观。它主要体现在 :树立以盛唐为法、李杜为宗的诗歌美学范式 ;提倡尚奇的诗风 ;重视诗歌的风骨与气势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