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儿童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上一世纪 2 0年代起 ,郭沫若、巴金不但以童话的创作与翻译震动了巴蜀 ,而且以其独到而充满个性的理论研究影响了全国儿童文苑。在他们的带动下 ,从 3 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巴蜀大地一直不乏为孩子创作的文学新人产生。历经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断层之后 ,与孩子久违了的巴蜀儿童文学得到复苏。儿童诗作为巴蜀儿童文苑的龙头 ,全方位带动了童话、小说和科学文艺、幼年文学的创作。巴蜀儿童文苑呈现出一片灿烂夺目的迷人景观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由文学和生态学交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广义生态文学和狭义生态文学之分。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生态文学,归纳了其常见的几种表现模式。作者认为,文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文学的理论基础,"万物是人的尺度"是生态文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史与论的结合上 ,提出了艺术生态对于文学精品创作的重要性问题。然后分别辨析了精品创作生态的两大内容 :一是社会应该为精品创作提供必要的生态条件 ,如适宜的精神空间、健康的舆论氛围、有效的精品战略等。二是文学创作主体具备的生态基础 ,主要包括 :德艺双馨 ,涵养精品意识 ;忧患苍生 ,培植人文精神 ;追求原创 ,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资源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史与论的结合上,提出了艺术生态对于文学精品创作的重要性问题。然后分别辨析了精品创作生态的两大内容:一是社会应该为精品创作提供必要的生态条件,如适宜的精神空间,健康的舆论氛围有效的精品战略等。二是文学创作主体具备的生态基础,主要包括:德艺双馨,涵养精品意识;忧患苍生,培植人文精神;追求原创,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资源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巴蜀地区仅出文学家14人,较之西汉巴蜀本土文学的辉煌及魏晋时期其他一些地区本土文学的发达,显得相当寂寥。所以如此的根源在于:蜀汉的人才政策与立国方针不利于巴蜀本土文学的成长,西晋巴蜀政治地位的下落有碍巴蜀文家的显名于世,西晋末年及东晋时代巴蜀政局的动荡导致巴蜀本土文学的整体衰退。  相似文献   

7.
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发现现代四川作家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叛精神,这一反叛精神促使他们冲破僵化的传统观念,在现代文化思潮中多次扮演“时代先锋”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主张人不仅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人还对自然有责任和义务,辽宁生态文学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辽宁生态文学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人要敬畏生命,自然物有自己的权利,自然界应该是个平等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可以对现代四川文学的总体特征作这样一个小结:首先,我认为,就作家来看,现代四川作家的心理年龄都不大,他们缺少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味,富有青春的气息,对新事物十分敏感,接受较快,对旧传统的反叛也比较果敢、迅速,他们相当灵活,善于自我调整,与时俱进.其次,四川现代文学大体上出现了一个由抒情到写实的演化过程.抒情和写实都各有成就,但最终是以稳健的写实最充分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特色,并以此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对这块内陆腹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生态文学方兴未艾。文学应该具备生态意识,承担生态责任。由于生态意识的缺失,在自然祛魅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文学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同样,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文学应该而且可以担当唤起人们生态意识、重塑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学的兴起、繁荣及其蕴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态政治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而且为人们指明了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情爱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性的觉醒和困惑情爱,是中外文学一个最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主题。从远古的神话传统,到近代的文学巨著,都包含了无数既令人潸然泪下,又令人心驰神往的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故事,成为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遗产。但  相似文献   

14.
“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感伤文学在中外历史上,都源远流长。我国从先秦的《黍离》《麦秀》之歌,到唐宋婉约派诗词,直至近代苏曼殊的哀情小说;西方从《圣经》的《耶利米哀歌》,到十八、九世纪的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潮流,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感伤文学的长廊,呈现了人类哀感心绪的演化历史。我国现代感伤文学,是中外感伤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地理学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应关注巴蜀,关注重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扼要评介了日本现代派文学中的若干流派,然后从日本现代派具体作家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上,以安部公房和川端康成为例,分析了“全盘西化”与“东西结合”两种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21年人民革命的胜利,给蒙古文学的飞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代蒙古文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它符合革命现实生活的需要,符合摆脱封建主义统治的蒙古人民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在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自动自觉的文化向心和归趋意识以及特异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建构。邓经武先生新著《二十世纪巴蜀文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自觉意识下的对巴蜀文化(文学)的独特阐释。本书虽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然而言说背景却远远超出了文学一域,其精神旨归始终与巴蜀文化之根紧密相连。意大利批评家文杜里把丹纳的艺术史称为“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我们也可以把本书称为“作为文化阐释的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史”。本书《绪论》部分首先从生态地理、经济状况、政治改革、宗教观念、艺术风习、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的发生前提(第一自然段)和独…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成分就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大众文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界人们的思想当中。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文学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文学内容与形式上面,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这一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实证出发,追踪朦胧诗先驱们在“文革”时期的阅读经历,发现他们从解放前的旧版图书、尤其是当时出版的“内部读物”,同时通过地下沙龙、文学聚会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地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朦胧诗先驱们这种在非常时期的阅读经历,构成一种新的文学背景,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