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起源于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大体上经历了“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经理中心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体现的是“股权至上”的逻辑。股东本位的公司理念开始动摇、利害相关者共同治理,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金伟 《兰州学刊》2005,25(2):175-177
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以及后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阶段,这是经济结构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公司治理结构变迁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地位的变化.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徘徊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历史预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将是公司治理制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奉传统的股东中心主义理论的英美治理模式,员工是公司的"局外人",不在公司治理的视野范围内.对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德国"共同决定"机制实践的基础之上.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正当性在于抑制股东对压缩劳工成本的过度要求和对员工特定人力资本投资的事后掠夺.公司法分别通过扩张董事、经理人的信托责任范围以及授予员工分享公司决策制定权这两种机制来保障员工利益.员工参与治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间接地保护了小股东利益并增加了公司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界的关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当前我国公司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拟从产权结构的完善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地位论及公司应实行董事会中心主义,进而强调公司治理中监督体系和民主管理体制的完善。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环境中,有必要强调经营管理权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演变入手,分析了这两种学说的确立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因由以及后者取代前者的必然性。文章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存在许多弊端,应当适应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国际潮流,重构和完善我国的公司董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司法上的逐渐放松对公司治理法律约束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公司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造成公司内部腐败及商业贿赂风险的增大。反商业贿赂立法通过刑事责任的规制而对公司的董事、经理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阻吓的作用,通过民事责任的规制为受到公司腐败行为侵害的相关主体提供了救济,成为较好的约束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我国反商业贿赂刑事立法规范较为完善,但民事规范不足,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商业贿赂民事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7.
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在外企三法的逐步确立有其历史成因,且利弊参半。就规范属性而言,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是倡导性规范,而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是效力性规范。《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意味着外企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终结与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复兴。董事会中心主义否定了股东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地位与资本多数决规则,不利于充分保护控制股东的合法权利与投资信心。而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有助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股权文化,鼓励投资兴业。不过,存量外资公司的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在五年过渡期内面临着转型僵局,因此,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宜细分为四个阶段,并设计相应的规制策略。2024年12月31日是外企确立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的最后时点。若董事会逾期未作出修改章程的决议,任何股东均有权启动股东会决策机制、推动公司治理模式变革。此前,股东也有权直接激活外资公司的股东主权与股东会职权。市场会失灵,监管者与裁判权不失灵。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陶广峰  魏恒荣 《学术界》2007,(6):264-269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型,一个是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结构,一个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结构.本文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经济条件与价值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结构,正逐步让位于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结构.我国新《公司法》对多边治理结构的借鉴,反映了我国公司立法理念的进步,但仍亟需借鉴外国经验,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孙文英 《南方论刊》2007,(8):28-29,49
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倾向,董事的权利逐渐增强,董事对公司利益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为防止董事权力的不断膨胀,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在立法中强化公司董事的忠实义务。本文阐述了董事忠实义务的具体体现,我国《公司法》中董事忠实义务的立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英美法中相关规定和我国台湾《公司法》,提出完善我国董事忠实义务的立法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公司法》的相关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弊端,因此,要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水平,必须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文章以煤炭采选业上市公司为例,从内、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为研究出发点,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各个因素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和传导途径,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约束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将"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混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而加以批判.实际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澄清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频频出现了董事等管理层侵犯本公司及其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在证券市场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加上“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日渐暴露,各界要求加强对董事等公司经营决策层的管理的呼声不绝于耳。本文就是在考察现行的董事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董事的责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浅议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是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治理制度、原则是保障治理机制正常有效运转的有力手段,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国有改制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方面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公司治理主要应围绕公司有效运行这一主线来进行.本文从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公司治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目标偏差、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等代理人问题的存在,代理成本就无法避免.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了解决代理成本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必须以效率为原则,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以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相互持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司相互持股所具有的正负效应犹如一柄"双刃剑",既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又可能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因此应采取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相互持股状态下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朱耀斌 《理论界》2004,(2):65-66
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始制度安排、特点和改革路径表明,控制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其初始逻辑应当是从公司外部的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上加大治理的力度,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我国国企改革进入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为目标的制度创新阶段,作为企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相关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表现出很强的"内部人控制"特征,因此我国适时地引入了外部董事制度,但该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外部董事与"内部人"的一致性程度.二者的效用目标函数越趋于一致,一致性程度越高,企业治理效率越好;反之则治理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深层生态学既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的意识形态,它同时又是一种积极的从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出发的实践运动.在深层生态实践运动中它将生态学的原则深入到政治范畴,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场,反对作为西方道德和政治基石的"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以非暴力手段改良传统政治观.深层生态学的经济观主要体现在以"生态承受力"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其取向是后现代主义的.并且深层生态学的政治行动以个体精神的"内在变革"为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经历了一个由效率导向型评估向结果导向型评估的转型.前者是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以"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和理性官僚制为基础的,是坚持传统公共行政"效率中心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的产物.后者是以新公共行政和新会共服务理论为基础的,其理论渊源来自于对传统"效率中心主义"及其理论前提的批判,是"新泰勒主义"在政府管理中运用的典范.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和语境,超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两者的价值交替,结合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寻求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