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英文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21世纪华裔作家向欧美主流文学界的又一次成功进军。小说描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以及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生渴望、困惑,对命运的顺从、屈服以及抗争、把握的过程。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小说的背景特点、人物特点、故事特点、叙事特点、启示特点,来阐释作品的精彩和作者创作的匠心独具,激发读者对种族认同、女性角色、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展现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社会哲理、所带来的丰富人生启示,以及对当今社会和公众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不可言说的内心创伤和不断抗争的疗伤之旅。作者对《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的创伤叙事与自我救赎进行探索,不仅可以引发社会对跨族裔家庭成员创伤困境的关注,还可以激发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代际冲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等社会问题,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并被评为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小说讲述了一个混血家庭的悲剧,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追求,种族,性别,家庭及个人成长的问题。本文聚焦于这个家庭的二女儿莉迪亚的悲剧,运用创伤理论来分析其悲剧,发现其悲剧本质上源于其倾斜的家庭及种族歧视所造成的难以磨灭的创伤。文章结果表明莉迪亚的悲剧只不过是一个创伤群体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耶鲁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J .H .米勒在 1982年发表的《小说与重复》中精辟地阐明在小说这样的长篇作品中 ,各种类型的重复方式如何产生与存在的意义。文章一方面从小说重复理论存在的文化渊源与哲学根源这一角度出发 ,介绍了米勒对此理论的认识 ,以说明重复理论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分别评介了米勒对尼采与柏拉图式重复模式的理解 ,以及这两种重复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而说明充分理解作品中重复形式的内外框架与作者创作时的心理因素是理解小说整体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华裔美国作家武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呈现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冲突与矛盾:亚裔与白人、女性与事业、父母期待与子女压力、子女的得宠与失宠等,表现出族裔与异质文化的显性特性。然而,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在上述表征的背后,作者通过沟通缺失导致悲剧的设置,突出了隐性的沟通主题。小说中的族裔差异和异质文化,只是承托作者价值观的一个载体,而现代人共通的沟通主题才是触动不同读者心灵的精神所在。这种超越族裔本质论的主题转型,反映了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相似文献   

9.
解构镜下--评《死者》中的重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解构理论 ,分析了乔伊斯短篇小说《死者》 ,指出重复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辞格在文本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它使文本语言含糊而又对立。不明确的语言又导致了结局的含糊 ,各种权威性的观点都难以解释结局。但是没有确切的结局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日本电影《告白》在承继原作叙事形式风格与情感传达的基础上,利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以及合理的改编,展现电影化的视听特色,实现主题与人物的重塑与再生。《告白》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改编方法,即依据文学作品本身的类型与风格,适度保留其特色形式和风格特点,并将之合理地视听化;与此同时,去除或改编原著中不符合电影叙事方式与视听规律的部分,充分运用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实现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11.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12.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其讽刺主题和风格上,文章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视角,通过对文本中的方鸿渐、唐晓芙的形象分析,揭示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爱情的塑造意图和解构效果,由此揭示具有理性色彩的哲理小说《围城》是如何对其自身进行自我解构的.  相似文献   

14.
解读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羞耻》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女性大都集两种对立的特质于一身:一方面受到父权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压迫,缺乏社会地位,最终沦为男性的玩物;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完全屈从于被动的静默“他者”,不断地探寻“言说”的权利和方式。然而,悲剧性的结尾表明,拉什迪的边缘女性书写策略只是他借以抨击独裁政权和钳制力量的工具,使得《羞耻》的批判失去其深刻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5.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哲学中的经典名著,曾经吸引了历代思想家的关注和阐释。尤其是柏拉图关于真理的三个比喻,更引发了诸多研究和不同的解读。本文在细研这些比喻的基础上提出,柏拉图的真理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积极意义。文章并结合尼采对柏拉图的批评,提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对于真理的认识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重复是《边城》在叙述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事件场景、人物描写和意象等方面的重复。这些不同方式的重复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挑战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原则,瓦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语言结构系统中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导致了其后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本文以短篇小说《女儿愿》为分析文本,试图从解构理论的视角对其表层含义及其深度模式下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以其破解"中心文化"之说,实现对两种文化冲突中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