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边地区的经贸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是清末延边地区经贸的基调;民国时期的经贸比清末时期有大幅度提高;伪满时期,由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导致延边地区的经贸彻底被日本所垄断。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从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格局分析,中日关系整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但对华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仍然在积极推进.结合安倍政府对华文化交流开展的现实,借助互联网的对华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以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流行文化以及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相关平台等流行范式,呈现出非政治性趋向、多元化传播趋向以及经济导向趋向的特征.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构成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分析日本对华外交与中日关系的重要变量所在.随着中日关系的有效改善,未来日本对华文化交流在实施范式与内容层面都可以实现有效的扩充,更多日本文化产品将可能在华流通;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将使这一范式更为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近代以前,日本始终"以华为师",积极学习中华文明以促进本国的发展,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领域出现一种逆转,中国"以日为师",以探求救国方案;日本则"以华为敌",进行文化侵略,以作为侵略战争的先声。这就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领域中学习与侵略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汉诗<渤海入朝>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缘起等,历来有不同的推论.本文确认,此诗作者大伴氏上乃日本嵯峨天皇至仁明天皇时之廷臣,与圣武天皇朝之犬养并非一人;其诗写作时间,乃在嵯峨天皇弘仁五年十月至十二月间,而非日本天平十二年十月;其诗并非赞扬唐与渤海之亲密关系,亦非与渤海聘日使之唱和,而是因闻渤海国使王孝廉到着而献给天皇的颂诗.  相似文献   

5.
宋、丽文化交流,既是自古以来中朝文化交流的延续,又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在宋、丽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通道以海上为主;商人开始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出现外传与禁令并行的书籍流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高丽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黄渤海东西两岸的中华民族与朝鲜民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些年文化交流不断升温,分别出现了影视韩流与汉潮。多种媒介及其结构之间互补互动、交叉演变,共同推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古今各种出版文本的文化内容则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文本常常以辗转模因的传播方式被复制和开发创新、继承发展,多种媒介交互为两岸文化提供了快速而全面的交流平台。这种文化交流的传媒理据,即媒交互间性推动着中华民族与朝鲜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文化产业实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唐前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由于唐文化的发达与辉煌,对古代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古代日本的文明进程。本文以唐前期中日两国的时代特征和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心,论述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定25周年,也是南京与日本名古屋市结好25周年。为了促进南京与日韩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3月10-24日,南京市组成经贸招商与文化交流团,在日韩两国四市开展“走近南京”大型系列活动,展示了南京文明开放的城市形象与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南京在日、韩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公元698——926年)与日本仅一水之隔。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和日本遣使频繁,联系密切,和睦相处。渤海第一次向日本派遣使者,是在公元727年;最后一次遣使,是在公元919年。在二百多年间,遣使三十四次,平均七年左右一次。渤海十五代王中,除大祚荣王尚未开派,大元义、大华屿、大明忠三王在位不满一年也未派外,其余十一代王都派过。而派遣次数最多的是大钦茂王,该王在位五十六年,即派十一次,平均五年左右派一次。其次是大仁秀王,该王在位十二年,即派六次,平均二年派一次。日本国第一次向渤海遣使,是在公元728年;最后一次遣使,是在公元811年,共派十二次。其中,派遣次数最多的,也是在大钦茂王时,共派七次;其次是在大嵩玲王  相似文献   

12.
明代琉球中介贸易对东亚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琉球中介贸易的开展客观上使中日贸易得以延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继续,朝鲜与中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维系.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发展,抵消了明朝海禁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所导致的以中国海商为媒介的东亚经贸活动受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明朝时期的琉球中介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中国海商在东亚经贸活动中的地位,作为一股新兴的海上贸易力量促使了东亚经贸活动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源流于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知识,今天已遍及世界各地。而日本茶道则是以中国的饮茶知识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朵奇葩。考察中国茶叶的东传与日本茶道的产生,这对探讨中日文化交流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经贸活动,论述了明清以来山陕商人在河南进行会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评述了这种经贸活动和会馆建设对于推动明清河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因素的增长、加强中西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史书记载,渤海国是中国东北部历史时间很长的一个民族国家,几经变迁,至今已少为人知。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对研究中国东北部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及汉文化在中国东北部的传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国是以粟末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粟末是由多个古老的部落融合组成的。渤海国是记载在中国东北部地区有文字应用的最早的民族国家,但现存的文化作品已经很少见于记载,所存的文化作品以汉字为主。  相似文献   

16.
潮汕歌谣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歌谣以畲歌为主 ,多为民间口头传唱。潮汕歌谣有它独特的思想艺术发展轨迹 ,对少数民族歌谣及中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并形成自己审美特点就是其独特之处 ,其崛起与衰落的原因则与政治运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与生效标志着两岸经贸发展迈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阶段。本文研究了ECFA框架下的近期经济效应,并探讨了后ECFA时期两岸经贸合作趋势,即推动两岸制造业全面合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商业存在为主的服务贸易形态;深化两岸战略新兴产业合作;积极推动两岸"双向投资"。为加快ECFA的后续协商以及两岸经贸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就日本古代史学的发韧及其特点作了论述。揭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历史条件,即日本民族意识的增强——心理条件;大和朝廷对史学的需要——社会条件;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外部条件。在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特点,即史学为政治服务;修史之人多为归化人;史书编修经历了由汉文到国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渤海使臣出使日本期间,日本接待渤海使臣的外交礼仪体现在接待的准备工作、活动安排、参观宫廷的体娱乐活动、日皇接见、御宴、诗唱酬答、互赠国书、信物等外交活动中。从渤海使臣出使日本所见日本的外交礼仪具有如下特点:日本在公元八世纪已设置专门负责管理外交事务的使臣,同时设立负责翻译的专职人员。接待国外的使有不同的接待规格。渤海使臣使日期间,除有应酬唱答的化交流活动外,还进行商贸交易等活动,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了解,增进了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20.
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是渤海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中外史学界研究渤海史的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殉葬”;有的认为是“实行二次葬的,很象是无姓而隶属王族古姓的部曲和奴婢”(1);也有的认为是“家族葬”。但在国内尚未发表过以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的专题论文,探讨渤海多人葬制。本文根据有关渤海史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一、渤海多人墓葬的分情况渤海墓葬的理葬习俗较复杂。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火葬。单人葬中绝大部分为一次葬,仰身直肢,有少量的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两人合葬,一般是男女合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