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汤亭亭在1976年发表了<女勇士>后使得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逐渐得到认可.但这本让汤亭亭声名鹊起的重要作品在文坛上也引起了诸多争论.在<女勇士>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意象,其中"花木兰"和"蔡琰"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女勇士"的重要代表.而在这本自传体小说中从"我"幻想成为"花木兰"为国报仇到"蔡琰"被匈奴俘虏12年后终于打破沉默,在羌笛的伴奏下唱出和谐的歌曲,表现了"我"逐渐试图在中西文化夹缝中寻求平衡、架设桥梁,折射出一个第二代华裔小女孩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影片《花木兰》分析意识形态对配音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与西方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通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木兰形象受到了改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也有所显现,揭示配音翻译是对原文对白的改写,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国外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揭示作为“他者”文化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诗》把花木兰生动地刻画为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位不朽的女英雄形象,而美国迪斯尼《花木兰》(Mulan)以中西文化相融的手法赋予了其时代的内涵。通过比较,从文化的角度即文化认同、女性文化和多元文化,解读花木兰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的角度看,美国主流评论与出版界的商业化运作共同决定了《女勇士》的自传性质.《女勇士》中花木兰的形象反映了第一世界女性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旨趣,体现了混合基督教善恶论的美国地缘政治意识,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故事背景则衬托出花木兰东方“他者”形象.在文学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华裔女作家仍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浪荡子"是一个极具波德莱尔气质的美学概念.继<恶之花>之后,波德莱尔在其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更为"自由、细腻、辛辣"地阐释了"浪荡子"这个美学形象.本文通过<巴黎的忧郁>,具体分析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形象,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花木兰的形象具有普世性和族裔性两个特点。花木兰自我陶醉的性别抗争表达了女性主义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出于对族人的体恤,汤亭亭把花木兰的性别仇恨偷换为阶级仇恨,从而削弱了作品对华美男权文化的批判和对华裔美国女性生存现状的洞察。汤亭亭塑造的花木兰反映了华裔美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9.
"主体建构"是北美华裔作家作品中孜孜不倦的追求.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作品<玛德琳在沉睡>和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作品<千年狐>通过对前文本的重写,进行了主体建构新的突围.前者戏仿了西方经典童话主人公"玛德琳",对压制个体的文化规则进行了颠覆和批判,为欲望主体正名,后者则对中国神话形象狐狸和历史人物鱼玄机进行了移植式重写,以助于建构中国文化主体.两者殊途同归的建构历程体现出华裔主体对现实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以塑造南方女性形象而闻名美国剧坛.本文基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对他20世纪40年代的三部名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夏天和烟>中感人至深的三位女主人公阿曼达、布兰奇和阿尔玛进行了评析,指出这三位南方女性是种植园体制的产物,她们展示的是一代南方女性命运的悲剧,揭示了女性不能自强自立就要走向毁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迪斯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花木兰及其他人物在中美两国的文化定位,指出迪斯尼是把“美国木兰”放到中国背景中,有意误读了原来话语,给原作中的精神实质“忠”“孝”赋予现代的意义阐释。同一母题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解读,揭示了中美的文化差异。迪斯尼公司精良的制作也构成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持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摩擦,演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持久激烈的“赵汤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汤论战”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两者都致力于打破华人模式化刘板形象、对中国文化都有传承并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小说分别从华裔神话、英雄史诗与族群寓言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身份的诉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华裔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华裔自己的文化,要求真正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分子。汤亭亭的文化身份观在整个华裔文学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小说中神话原型重述的特点,以及汤亭亭提出的“世界小说”概念,对其后现代性和非后现代性进行研究,揭示汤亭亭小说在后现代语境之下,具有重构华裔文学新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