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的基础上,首创性地提出"高等教育二元主体论",认为必须将学生和老师并列为一个完整系统中的两个主体,才能真正解决如何将创造性教育落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透彻的分析力,科学的预见和敏捷的反应等等特征的思维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认识主体聪明才智的综合反映。 就人的意识本能来说,每个正常人的思维都具有“创造性”。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思维创造性仅仅作为“潜能”存在着,而有些人的思维创造性则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哥白尼以“太阳中心说”的研究显示了自己的思维创造性。而马克思的创造性思维在其“唯物史  相似文献   

3.
1劳动在本质上是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并且“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但提出创造性劳动的概念,意义何在呢?什么是创造性劳动呢? 所谓创造性劳动,指的是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主体对劳动对象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主体的心理包含着“智能心理因素”和“非智能心理因素”两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考察创造性思维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智能心理因素上,忽视了非智能心理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非智能心理因素也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内外有关心理学、创造学、人才学以及潜科学问题的研究一再向人们表明:各种杰出人物的身上都具有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秀素质,因为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绝非仅仅限于智能心理的活动,他们的非智能心理因素不仅参与并且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创造性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的创造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突出表现为人自我创造的过程 ,是人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充分体现和张扬 ,这种创造性结合 ,形成“按美的规律塑造世界”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6.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造性的产生是由创造性的作用机制促成的。这个作用机制由动力驱动和阻力障碍两种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论述。一、创造性产生的动力驱动机制创造性的产生始终是创造主体积极努力的结果,始终离不开强有力的动力系统的支持与激励。这个动力系统由主体内部驱动力和主体外部推动力两个层次组成。其中,内部驱动力是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终极原因和直持动力;外部推动力是主体创造的外在  相似文献   

7.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从“康斯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参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美学始终贯穿着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基本原则和求得自由境界的理想,认为只有人的心灵才能将理念充分显现于感性形象,从而获得真正的美和自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说明这种创造性,他首先从主观方面全面论述了情感、想象、天才和灵感等艺术创造因素问题。一、情感黑格尔认为情感对于艺术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说:“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犤1犦(P297)就是说,艺术创作中理性和情感必须融会到一起。黑格尔特别重视“情致”的作用,认为艺术…  相似文献   

9.
教育创新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离不开教育创新。本文探讨了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必然性 ,分析了我国教育创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的明显不足 ,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略谈创造性     
目前 ,在我国教育界掀起的有关创造性学习的研究与讨论 ,各种不同学派持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其研究与讨论。其中 ,有很多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共同商榷。例如 ,曾经有些人提出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对此 ,笔者认为创造性是不能教的。这是因为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其次 ,凡是能传给别人的 ,一定具有可重复性 ,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一定不具有创造性。例如 ,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是可以从A传给B ,又从B传到C的。创造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教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 ,…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中叶以来,“创造性”开始作为一个科学“新大陆”受到推崇,有关的研究与日俱增。以美国《心理学摘要》为例,1950年该刊列于“创造性”栏目之下的文摘为11篇,只占摘文总数0.2%;时至1960年,该比例升到0.4%;1966年为0.8%;1970年则达到1.0%。 然而,以往三十余年的创造性研究热衷于对创造人才的个性研究,即强调杰出创造人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者创造型艺术家、科学家的特殊认  相似文献   

12.
正确阐述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认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下列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之中。主体在意识中反映客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承认客体决定主体,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又是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与理想实验周慧超一科学创造的主体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思想中用理想的客体代替现实的客体,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通过设想、推导、类比、论证,进而最终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即理想实验。科学创造的主体在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如果对思维客体进行科学抽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新技术革命和四化建设中改革实践的需要,主体的创造性成为许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问题,成了我国理论工作者探讨的重大课题,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在一些有关科学专著中对这个问题亦有论述,现将这方面的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出现“仁”有109处,而“创”仅一处。长期以来人们视孔子创立的儒学为泛伦理学,对其“创造”思想鲜有关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创造”一词,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重“生”的思想中发掘出孔子哲学的创造性。本文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四个层面来审视孔子的创造性思想,以期为中国新哲学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绵延的根基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基本方针。立足唯物史观视角可知,作为哲学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强起来”。从历史逻辑看,“两创”既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性”的必然体现,又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推动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内在自觉。从理论逻辑看,“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并扩大感召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两创”,须明确其实践主体、未来路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性的。爱因斯坦也强调他相信直觉和灵感,认为从经验材料到提出基本定律之间,“没有逻辑的道路”。① 我以为,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机械性思维的地方在于前者没有一个现成的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离不开“特色方法”,在这一理论创立过程中,邓小平立足于时代的高度,以独特的风格运用了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方法,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把多种思维方法加以组合综合运用,研究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对当代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从思维角度来说,任何创造成果的获得,要么是求同思维的结果,要么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或者是两者兼具的产物。“求同”就是把握对象的共性或共同之点,“求同思维”就是善于在…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素质 创造性教育 创造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创造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创造性素质其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把创造性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奠定体制基础;而教师能否成为创造型教师,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和以往一切认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首先承认客体对于主体认识的制约性,但同时又特别强调主体的能动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社会的改造,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强调应该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来理解实践活动。因此,认识创造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