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出现了水源危机。最近五年自然降水枯期是导致水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水源利用、建设改造、保护不合理不科学,诱使水源生育特征及运动规律潜在的可恶化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现在不重视水源危机的消除和根治,水源危机危害将不断加重。经论证,该地区水源危机可以消除。但需要人力而为之。利用自然降水周期规律蓄贮地表水,以稳定地表水为核心建设建立水源良性循环互补机制,是消除水源危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影响。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的兴起也不例外。本文在把握近代中国与回族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近代中国兴教育的思想、留学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及辛亥革命的推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该运动是回族历史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互相辉映的结果,是回族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面对着现代化带来的两难抉择危险与机会共存.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加剧了对外开放带来的危险.曾被中国官员们当作西方问题的艾滋病问题,近年才受到北京的严重关注.不断强化的艾滋病问题将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对面临着一场巨大规模的传染病的中国政府而言,战胜危机将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4.
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热点是影响人类和平进程的主要威胁。世界各国只有通过对内、对外协调,共同致力于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热点的解决,才能化解民族矛盾,消除民族隔阂,达成民族和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国、各民族和各宗教集团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城市危机的变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危机预警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城市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性的背景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国家在各种不同层面产生了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权认同、制度认同、政府合法性认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相应地淡化。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根源于国家治理的失败,因此要适应全球化对主权认同的挑战,提高制度设计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提高政府能力与社会信任度,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认同,只有改革国家治理体制,才能重构持久稳定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田永秀  刘雨丝 《民族学刊》2021,12(11):78-88, 130
边疆研究是考察近代中国由传统天下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重要领域,而近代铁路因其与边疆危机的关系紧密正逐步成为边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19世纪后40年,中国的边疆危机愈演愈烈。清廷按照“由腹达边”的原则修筑了一批国防铁路干线,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进入民国后,随着时局的变化,以及现代边政学的兴起,国人意识到开发治理边疆、促进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是缓解边疆危机、巩固国家统一的长远之计和根本途径,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筑路实践。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近代国人在应对边疆危机时对铁路的认识变化及实践,厘清铁路在近代边疆危机中的功能演进。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大学生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性格特征及类别的基础上 ,对蒙古族大学生性格特征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并且指出 ,蒙古族大学生典型性格的形成主要源于地域、生产方式以及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彭传华 《民族论坛》2009,(11):29-32
本文分析了王船山民族思想的历史成因及影响,认为船山民族思想产生有四大主要原因:个人遭遇与社会历史条件,传统春秋学的影响,自身理论的内在需求,"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它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是晚清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于中国近现代革命起着思想启蒙的巨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透视了中国朝鲜族自治地方民族和睦成因,特别强调了新中国和中国 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朝鲜族获用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使朝鲜族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并且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民族和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还认为, 汉、朝民族文化上的同质性和朝鲜族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是民族和睦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的对外交往更加频繁,但事实证明,中国朝鲜族的中国国籍意识和国民意识在增强,民族和 睦的基础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进行的"三讲"集中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领导干部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三讲"教育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次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警示之一是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刻苦改造世界观,才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革命性;警示之二是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弄清自己"参加革命为了什么,当官应该做点什么,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才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永葆其代表性;警示之三是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终身任务,领导干部只有把端正学风放在首位,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永葆其先进性;警示之四是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党的团结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才能够不断清洗思想灰尘,永葆其纯洁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西部地区的历史具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价值。在中国的版图中,西部地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兴盛辉煌和衰微,吸引着每一个历史的探寻者。从现在走向过去,犹如从旷野走向丛林,人们行进在历史的丛林里,因为感觉到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深处,而激动不已一、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还是其中唯一的古文明至今仍未中断的文明古国。而孕育这五千年文明的就是黄河和长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古代的两河流域。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黄河流经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最初联系始于公元二世纪。第二圣殿被毁后的一、二百年间,第一批犹太人到了中国。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来自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或波斯湾,是一些商人。九世纪,在查理大帝法兰克基督王朝和中国唐朝之间的贸易中,犹  相似文献   

14.
周泓 《世界民族》2012,(1):77-89
奴隶制随资本体制而扩展是历史的罕迹,这种社会形态在美国南部持续于16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大地产制和对资本的需求、奴隶制对自由劳动力的排斥、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州权与政党的保护、大资本阶层和联邦的妥协、新型阶级的缺位与南部社会文化,一同催生和促发了美国奴隶制与资本制度的并行,19世纪60年代工业资本取代了种植园奴隶制,南北社会文化差异则积淀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传统类型,即一个主流的结构制度可包含有不同基础形态。  相似文献   

15.
阅读活动是儿童获得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但当下我国儿童的阅读不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质量上看都不容乐观。因而针对儿童阅读危机这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儿童阅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化解儿童阅读危机的方法,以期对从小培养儿童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具体个案,分析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条件下,民歌这种农业文明的文化现象通过与都市大众文化以某种方式结合,发展成为一种当代文化景观,其中复杂的价值含义和社会作用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现状调查表明,罗布林卡壁画病害主要表现为壁画颜料层起甲、脱落,壁画地仗空鼓、脱落等.本文通过对病害成因的分析以及与壁画制作材料、工艺及保存环境的关系的分析,提出对壁画病害的治理及有针对性的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突发性事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因处理不当而引发校园危机也时有发生.高校应该将危机管理提升到学校管理的战略高度.高校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应当遵循事先预防制度化原则、生命安全第一位原则以及日常防范与危机干预教育和训练相结合原则.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的预防和准备,即在危机事件来临之前,妥善规划和落实防范措施,未雨绸缪.二是危机的确认、控制和解决,即以负责任的态度勇敢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三是危机的善后和总结,即做好善后工作,消除不良影响,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危机沟通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公共危机沟通是公共部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管理危机所进行的信息、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等的传递与互动。公共危机沟通具有目的上的明确性、性质上的公共性、方式上的直接性、行为上的强烈互动性、手段上的非常规性以及情境上的非确定性等特点。公共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的生命线,其主要功能有:危机预警、危机决策辅助、危机资源整合、危机监控、危机修复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简要叙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展现得尤为突出。它始终遵循着这个新陈代谢规律,因此当人类历史进入到网络时代的时候,曾经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图书馆事业也将经历一场剧烈的阵痛,并由此裂变而产生新的生命。然而在这种阵痛式变革中,作为地市级的我馆在时代大潮的面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