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麦克白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理想主人公,在他身上追究不出比普通人更好的道德品质。但是,麦克白的悲剧同样凸显了悲剧性现象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在研究麦克白悲剧性时,应采取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的还原方法,避免将麦克白的悲剧归罪于环境的影响或麦克白自由意志的选择。麦克白悲剧的必然性在于他以“当前”试探“将来”,其“当前”与“将来”皆非源自其原始的“曾在”。在麦克白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价值是上帝所应许的“爱”、人对上帝所应有的“信”及懊悔所潜在的令人获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一部流传后世的佳作.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的人文理性进行了怀疑与反思,产生了悲剧内涵中形而上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同时体现在对上帝救赎的怀疑上。“哈姆莱特之谜”暗示了对理性的否定;李尔王、麦克白身上的厌世情绪进一步加深,充分显示出上帝缺席时的虚无感,悲剧的绝望达到顶峰;《雅典的泰门》则体现莎士比亚对自己的绝望所做的最后一次拯救。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悲剧性作品所占比重较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价值.一、善的悲剧——道德感是构成悲剧的前提条件鲁迅关于悲剧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论点虽然有欠完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悲剧与人生的价值密切相关,离开了人生的价值.任何恐惧、怜悯,任何矛盾冲突都不能构成悲剧.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中是能得到充分证明的.  相似文献   

5.
意象不同凡响《麦克白》熠熠生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克白》众多的意象中,“外套”和“孩子”这两个意象的使用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和人物的悲剧色彩,使《麦克白》这部伟大的悲剧熠熠生辉,永世流传。  相似文献   

6.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中外莎学学者已经有过许多论述。对于麦克白的悲剧根源,历代学者所作的种种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将以往的种种议论均悬置不论,单从“语言的悲剧”这一角度来重新阐析麦克白的悲剧根源,那么,我  相似文献   

7.
论屈原的人生悲剧及《离骚》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 ,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寤”的激烈冲突以及矢志而决不随俗 ,恋国而决不去国——屈原可以避免悲剧却选择了悲剧。《离骚》是屈原的血泪之作 ,其中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再现出的情感冲突、构成的悲剧情节、形成的悲剧气氛 ,无不具有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悲剧在西方的文化语用中至少包含 3层基本含义。对悲剧性进行文化把握的悲剧意识 ,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和文化认识。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考察 ,司马迁的悲剧意识包括人道悲剧意识和天道悲剧意识两大基本层面。由强烈的悲剧意识所驱动 ,司马迁以悲剧人物的身份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 ,使《史记》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眼中的《桃花扇》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悲剧比较中,指出了《桃花扇》的悲剧特征,认为《桃花扇》虽与《红楼梦》同为悲剧,但其悲剧性则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遍而必然的人生哲学悲剧,那么《桃花扇》只能属于借“风花雪月”及“人生之事”以写“故国之戚”的、偶然而“例外”的、“他律的”社会政治历史悲剧。《桃花扇》的悲剧性亦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带有很强悲剧性的散文杰作。“悲剧性”是一个外来的美学名词,《辞海》解释为:悲剧艺术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殊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在文艺上,悲剧性不是戏剧所独有,而是其他形式的文艺也可能具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在<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贯穿全剧始终,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悲剧气氛.女巫是麦克白心灵的魔鬼,是其内在私欲的外在表现;女巫的预言则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冲突,昭示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李一清乡土小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呈现西南巴蜀地区的乡土景色与风土人情,展现农村底层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世界。最核心的是李一清始终专注于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刻画现代人处于一种传统文明被现代文明取代的焦虑中,揭示出人类所处的困境,镌刻人类在此种困境中的反抗与挣扎,这种反抗精神本身就蕴含深刻的悲剧意识。以他的《山杠爷》、《农民》以及《木铎》三部长篇小说为主,从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悲剧人物的悲剧指向以及悲剧意识的意义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乃一世英雄,由于自身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和蜀汉政权的悲剧结局。他所追寻的“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所信奉的“义”是狭隘的,他的思想基础是落后的,使他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大势,最终丧失了他“人和”的优势,足为后世之戒。  相似文献   

15.
西方悲剧精神的审美本质是反思人类社会历史矛盾,因而其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之一是浓郁的心灵忏悔。心灵忏悔主要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历史长流,尽管有遥远的历史理性主义的美妙理由和光明允诺,总归难以彻底解脱现在耳闻目睹伦理情感受伤害引发的愧疚和痛悔。其次表现为一种特殊方式,即主人公的“人性异化”在读者心灵意识中生发出别样的感受。其三表现为一种绝妙的艺术构思,那就是在此一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派生出彼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奥尼尔的中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及《悲悼》,在取材与主题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特别是两剧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氛围中,文化的禁锢与人的自然欲望的激烈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力求淡化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对奥尼尔中期剧作的模式化影响,而以两剧主人公伊本与莱维尼亚极端对立性格的成因、发展及悲剧性结局为主线,对人物的归属感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而展示了奥尼尔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 ,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 ,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幽默风格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他的初期创作中,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人物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从《离婚》开始,其小说在时势变迁的背景之上通过两种处世方式、两种命运模式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矛盾的纠结。由此使得小说中那类命运步步下滑的人生类型中内蕴着深沉的时代悲剧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生发出喜剧性;而那些喜剧性的人生类型因这种深沉的时代悲剧意识观照也透露出普泛的悲剧性。但在这种普遍的悲剧性中,老舍又在出走或坚守等生命姿态中带着超然的笑声,其幽默艺术因之逐渐形成内在对话性。  相似文献   

19.
"戏剧最崇高和惟一有意义的功能便是对生活作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并把这种宗教传给人们。"在奥尼尔看来,戏剧不仅要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还应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象征意象,是奥尼尔悲剧美学的载体,它对生活所作的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使其悲剧洋溢着诗意的美感;分裂与对立,是构筑奥尼尔戏剧美学思想的内核与基因;奥尼尔对希腊英雄悲剧传统的继承,使悲剧回响着崇高美学的激越之音;而对处于现代荒原上的人类困境的绝望探索,使这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不可避免地遁入虚无的幻美之境。而奥尼尔的悲剧传达出的深邃的美学意蕴则是建立在其悲剧真实性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