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言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国法治的形成可分为独立与建国时期、工业国家时期和福利国家时期三个阶段,美国法治与美国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独立战争后颁布的联邦宪法和《权利法案》等,确立了权利神圣和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至上的一般观念,奠定了美国法治的基础;工业国家时期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正当法律程序”这一十分接近“法治”概念的法律条款;福利国家时期美国法律从注重保护财产转向保护人身,其法治也从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对社会平等的重视。美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美国法治。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由规则构成的,法治社会亦不例外。在法治社会的规则构成结构中,法律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法律规则至上的社会。法治社会法律规则的至上性,使得教育的形式理念表现为法律规则的普遍遵守。法治社会法律规则的公正性,使得教育的实质理念表现为法律规则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迅猛发展,全方位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对传统法律制度形成重大挑战,造成了现行法律制度与法治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法治现代化为导向推动AIGC的法律治理,制度转型、制度变革刻不容缓。法价值、法秩序、法动力层面的理论定向,为AIGC法律治理现代化提供法理涵养和功能定位依据,需要从人工智能治理与人类价值目标相一致、满足法治现代化的需要和国家现行法治制度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需求等方面予以探讨。法治现代化价值需求、风险规制需求、新的规则秩序需求勾勒、型塑出AIGC法律治理基本框架,需要实现法治共识向制度的转化、构建有对应性的理论规则,有效拓展科技治理的内涵,以制度转化、制度增容、制度供给、制度耦合来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现代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治.那么,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法治之路如何去走,中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法治社会漠式?对此,法学界有不少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好的见解.本文拟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目定和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本苗提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富勒在论述法律制度时有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人类行为根据规则来加以治理,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是要有规则可循川.实行法治,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信仰     
石茂生 《南都学坛》2002,22(2):90-92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 ,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 ,法治社会才能建成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信任、相信和崇拜 ,它包括对法律的神圣情感、对法律的科学态度和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法治实践又是法律信仰的条件和源泉。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信力是在法治社会中树立法治权威的必备要素,也是促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优质资源。司法公信力不足在制度架构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合理有关,也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对于司法理念与法律适用的调试需求。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长远规划来看,应当在维护法制统一,保证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得到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的基础上,重视民族习惯法在司法中的地位,在法律适用上顾及关乎民族群众心理情感,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民族习惯。通过创新与落实司法为民理念,提升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中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使法治模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模式的内在要素有信仰、原则、制度和规则 :法律信仰是法治模式的灵魂 ,在古代就出现法学家、思想家对法律的信仰 ,但只有融入法治现实的信仰才是法治模式的要素 ;法律原则是法治模式的基石 ,它既是法律信仰的外化 ,又是法律制度、规则建立的基础 ;法律制度是法治模式的构架 ,制度是把信仰、原则与规则联系起来的纽带 ;法律规则作为法治模式的细胞 ,是其他三要素的具体化和载体。只有重视法治模式四要素的建设 ,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法治社会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0.
降低维稳成本,有序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应以合法处置为中心,适当运用合法合理的策略,采用多元方式,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达到既恰当解决社会矛盾,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社会矛盾化解采用法治方式,实际上所指的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全面考虑各种法律的适用关系,整体把握法律的运行,从而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既能解决社会和民生问题,又能保障人权。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化,必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遵循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人权保障原则、国际法和国内法相结合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这是实现社会保障法制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都市乡村进行调查,揭示了在都市乡村的社会场景中,乡土社会形成的传统礼俗与现代法律制度,经过不断地融通,最终提供了各种既非礼俗又非西方既有法律的制度,满足了社群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说明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乡土社会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与政府推进型知识的相互改造、融合,形成各种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求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英美法上的公司机会理论是英美公司法关于董事忠实义务的重要规则,其禁止公司董事利用属于公司财产的公司机会。公司董事作为公司的委托人或受信人,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该义务要求董事正当行使董事职权,不得与公司发生利益冲突。而董事利用本应属于公司的机会,则是与公司发生了利益冲突,董事应根据忠实义务规则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部门法划分理论不足以说明经济法是独立的部门法。从经济法产生的社会需要来看 ,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经济法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 ,正好弥补了民法“个人本位”的缺陷 ,而且也不同于行政法中国家 (政府 )对社会生活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小说《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以哥特的黑色传奇式手法演绎了美国早期社会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罪孽历史,揭示了在19世纪美国早期的社会现实中,既显露有仍处于矛盾状态的要求变革和女性主义等新兴思想,更存在急待解决的诸如奴隶制和社会贫困等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构建统一协调、联手协作的应急管理体系。以优化配置应急资源为目标,认为京津冀应急协作存在单一城市应急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跨区域应急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群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平台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应急管理存在应急资源、法律法规、应急组织三个方面的现实需求。以这些需求为基础,构建出京、津、冀城市群应急体系框架,从预案体系、应急管理组织、资源保障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应急体系进行设计,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社会保险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地位与体系、立法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保险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是从属于社会保障法的一个法律部门。社会保险法的体系由养老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医疗保险法、生育保险法所构成。社会保险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普遍性原则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强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太原市越来越多的书店陷入了图书消费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困境,网络营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太原市的科技、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大型书店的企业内部微观环境、供应商、消费者的特点都可以满足网络营销的需要;太原市大型书店开展网络营销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行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 ,劳动者知识化成为必然趋势 ,知识劳动成为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所以必须终身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需要。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这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为终身教育提供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