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的词论,比了词的创作,成就要更大一些。而在浙派词人占统治的清初词坛,徐釚的《词苑丛谈》,可说是在“家白石(姜夔)而户玉田(张炎)”(《静志居诗话》)的一片卑弱的词风之中,透露了一点要求补偏救弊的呼声;对后来兴起的常州词派,在思想和理论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徐釚(公元1636—1708年),字电发,号虹亭,江苏吴江人。据朱彝尊《徐电发南州集序》及《清史稿·朱彝尊传》载:釚于康熙十八年与朱彝尊等同试博学鸿词,并同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徐釚与朱彝尊不仅同入史馆,而且“又僦舍同居”,在  相似文献   

2.
陈雪军 《兰州学刊》2007,(12):123-125
明末清初的梅里词人有很多,和朱彝尊年岁相近有缪永谋、李良年和李符等.《浙西六家词》刻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浙西六家中,梅里居其半.除朱彝尊之外,李良年、李符也同是梅里人.素与朱彝尊为文字交的缪永谋却没有入选,缪永谋其人其词也因此鲜为人知.《全清词·顺康卷》也失收其《南枝词》.文章粗略地勾勒缪永谋的生平、与朱彝尊等梅里词人的交游以及其词创作的风貌.通过考察缪永谋的词,可以了解梅里一地词坛创作的情况,亦可以明白早期浙西词派形成过程以及由云间词派向浙西词派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论浙西、常州词学的南北宋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词学,以浙西、常州两派为大宗。而两派论词,均以宋词为指归,只是南宋姜、张雅词符合朱彝尊、厉鹗“醇雅清空”的审美规范,因而被浙西词派所推崇;北宋浑涵自然的令词则给张惠言、周济的“比兴寄托说”留下了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因而为常州词派所瓣香。所以说,南、北宋之争的实质乃是两派词学理论论争的表现。今日治宋词者在借鉴两派理论时,应还原其历史语境,跳出其门户之见,以还宋词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论临桂词派     
词,源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渐趋衰落,有清一代,出现了中兴局面。清初逐渐形成了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和随后的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先后统治清代词坛二百多年。同治、光绪年间,王鹏运、况周颐崛起词坛,显示出新的风貌,受到时人的推崇。王鹏运、况周颐与同时的朱祖谋、郑文焯被誉为“清季四大词人”。因为王、况都是广西临桂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临桂词派”或“粤西词派”,又简称为“桂派”。桂派与浙派、常  相似文献   

5.
一词体在宋亡之后,因与音乐的关系脱离和社会审美兴趣的转变而趋于衰微。清代初年词的创作再度出现繁荣的景象,词学理论的研究相应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于是造成词学复兴之势。在词学复兴的过程中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到了清代中叶,这一词派的弊端遂充分暴露。浙西词派末流崇尚典雅清空,取径过于狭窄,使词的创作远远地脱离现实,以致  相似文献   

6.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承继七子之风 ,以复古为旗号 ,提倡古雅 ,反对俗艳和俗谐 ,通过对从宋至明某些词学现象的批判 ,提出向上一路 ,确立创作榜样 ,应接了晚唐五代的词学传统 ,并在新的时代中予以升华。云间词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开创了推尊词体的清词复兴之路 ,启发了朱彝尊、陈维崧、张惠言等人在词学上的进一步思考 ,对清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西词派是清词坛坫之上影响巨大的一个流派,其形成与《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有着重要关联。《浙西六家词》是朱彝尊等人相与交游唱和的阶段性总结,六家词的结集为词派作出定名。六家词序标举姜张,推尊南宋的共同倾向,奠定了浙西词派之理论基础。而其长于咏物的创作实践更对词派之形成与发展等问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标志着浙西词派作为一个词人群体从此正式登上清词坛坫之上。  相似文献   

8.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显著.北宋词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多即席配乐而作,多自然感发、率情之作;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逐渐演变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清人在朱彝尊之前大都喜爱北宋词,朱彝尊之后南宋词备受推崇.事实上,北宋、南宋之词,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北宋词处于词的兴起期,南宋词处于词的高峰期,这是词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词学,前有浙西派,后有常州派,周济即生活在其间大转折的时代,其治词的经历,是从浙派转向常派,成为常派的开拓者和中坚。本文评价周济的词学,就是将其放在浙、常之争转折与融合的背景上加以考察,着重阐明其承两派之长,革两派之短,从而成一代之大观,并深刻地影响着清代中、晚期的词业。周济的理论兴趣极浓,但意颇深隐,前后变化又较大,颇难索解。本文结合其治词的经历,侧重对其词学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加以阐说,并用其批评实践——《宋四家词选》予以验证。对其词学理论“正变”说和“寄托出入”说中颇多歧义的某些问题,也作出了解答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熙十二年,年仅十九的纳兰性德投书客居潞河的朱彝尊。这时,朱彝尊主持编选的《词综》已在上一年着手,他与陈维崧合刻的《朱陈村词》更是早就蜚声朝野,而纳兰的《饮水词》要过四年后才正式刊行。名动天下的竹垞与陈髯恐伯不曾想到,就是这位少年公子,日后在清初词苑会成为与他俩鼎足而三的又一名家。纳兰性德曾被推许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未免过誉。不过,当朱彝尊与陈维崧双峰并峙,从康熙直至嘉庆年间的词坛风尚,不是追慕姜(夔)张(炎)就是学步苏(轼)辛(弃疾)的时候,唯独纳兰能以自然深挚的情致和婉丽凄清的风格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至少应该说,他是清初在朱、陈而外独树一帜的词人。纳兰词生前就享有盛誉。“内家争播管弦声”,这是姜宸英在纳兰三十寿辰时的赠句;“家家争唱饮水词”,这是纳兰病逝十年后曹寅追怀的诗句,都说明纳兰词脍炙人口的盛况。纳兰身后以迄清末,评价纳兰词者不乏其人,虽立论或有轩轾,都不能不承认纳兰在清初词坛的特殊地位。无疑他是清词中兴运动中具有影响的作家。这里,我们想就纳兰词评价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词综注》之前言,分析了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共同的审美宗趣。论述了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词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点,即在审美风格上崇尚醇雅,在源流上宗法南宋,在具体取法上推尊姜夔和张炎。以及《词综》行世后产生的较大影响,从而指出《词综注》编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常州词派崛起于浙西词派式微之际,此派不仅在创作上扭转了词坛颓风,而且在理论上也卓有建树。而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则是词派词论的核心。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三重内涵,即:比兴寄托修辞论、比兴寄托创作论和比兴寄托批评论。  相似文献   

13.
清初词坛在对<花间集><草堂诗馀>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建立了不同的词学理论,形成不同的审美情趣.而浙西词派的创建者朱彝尊,在继承前人的词学理论同时有所摒弃,有所发展,他对<草堂诗馀>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批判,彻底否认明词的审美情趣,推举雅正之词,同时温和地赞美<花间集>,恪守词"别是一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同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清江苏荆溪(今宜兴)入。嘉庆十年进土。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晋略》、《味隽斋词》、《介存斋论同杂著》及《词辨》、《宋四家词选》等。《清史稿·文苑传三》有传。清代同学,一向有浙派(亦称浙西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人朱彝尊选辑《同综。,论调以“清王”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为大观,世称为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推衍这种理论,于是又开了常州一派。同济是继张惠言之后常州…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山水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顺康诗人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以追求“醇雅”为主要艺术特征。但其内容与风格却是不断嬗变的:抗清时期以山水寄寓民族兴亡之感,游幕时期借山水抒发个人情思,归田时期咏山水反映闲适心境;诗风早期学王孟之冲谈,中岁学杜甫之遒壮,晚年则兼学苏轼等宋诗。从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可窥探清初诗坛创作逐渐远离政治功利性与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5,(2):171-173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满族天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被并称为“清初三家”,而朱、陈二人都曾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创作理论,并开创浙西、阳羡二派。纳兰虽未开宗立派,但其词学见解、思想在诗、词、文中亦多有涉及,而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将重点论述纳兰词学思想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曹秀兰 《晋阳学刊》2008,(4):121-122
曹溶(1613—1685),字洁躬,一字鉴躬,号秋岳,一号倦圃,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著名词人,有《静惕堂词》一卷。清人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三中说:“国初……长短句……倦圃领袖一时”,评价甚高。邓之诚说:“溶填词最负盛名。”朱彝尊认为“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先生”,把曹溶作为浙西词派的“先河”。曹溶以其创作成就,对清词的中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烨和况周颐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这个以桂林人王鹏运为首的并在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词人群体,起始于十九世纪末,形成壮大于二十世纪前期,活跃在中国文坛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在清代词学史上是属于常派的延续,还是已属于另一个新词派呢?本文依据况周颐的《惠风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对此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一、寄托与“即性灵,即寄托”倡言政治寄托,是常派词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其与其他词派相区分的界别点。况书中所言“即性灵,即寄托”与“勿呆寄托”,是大相径庭的。况书对寄托问题,有一段相对集中的…  相似文献   

19.
“清空”词学观与宋人诗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空”词学观与宋人诗文化心理韩经太以往,治宋词之学者,多不涉宋诗,反之亦然,这种隔膜实在太不正常。尤其是南宋诗词的研究,更应该打通而成一体。其中,由张炎标举“清空”词美而凸现在词坛上的姜、张词派的词学观念,若脱离当时的诗坛风气来考察,将始终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20.
《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综》编纂之意图,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编纂《词综》之际,朱彝尊内心的亡国隐痛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抗清意志已经渐渐淡漠。所以,《词综》的编纂,是为了宣扬自己宗尚南宋,以姜夔、张炎词风为正的创作主张。《词综》推尊南宋词,意在倡导南宋词的“辞微旨远”,达到救明词之弊的目的,尤其是廓清《草堂诗余》给明词带来的淫逸卑下、琐屑的弊病。《词综》扶持绝学、宏开宗派的功绩,在清代影响至深。从总体上评价,《词综》当然是功大于过,后人的评论也是褒多于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