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扇>与<哈姆雷特>是东西方悲剧的经典.它们一个是东方传统的群体性悲剧集大成之作,一个代表了西方个体悲剧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在内容、意义等诸方面有不同之处,同时,作为大悲剧,它们共同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美的撕碎".这种冥冥中的强力发自于作家的主观生活体验,它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悲剧的无国界性,由此我们可见东西方悲剧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杨菊 《阴山学刊》2007,20(5):17-21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庞守英 《东岳论丛》2003,24(5):104-107
近年来悲剧小说在相对平静的文坛上荡起了涟漪。首先,性格悲剧占据了醒目的位置。性格与愿望的冲突,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都容易使矛盾激化,酿成悲剧。其次是命运悲剧。主要由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因素所导致,创造的是一个为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神秘世界和审美意境。再次是生存悲剧。在生存的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后,形而上的精神与情感的困惑是酿成生存悲剧的主要原因。悲剧小说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压抑的,但是悲剧小说对人类自身的净化、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三个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对争议较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悲剧的类型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阐释 ,提出了马克思评价悲剧人物有两个维度 :一是历史维度 ,二是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4):42-45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一书是惊世骇俗之作,本文简要讲述了该书的故事情节,并浅析了人物的悲剧性格给小说带来的悲剧色彩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大团圆":中国悲剧研究中误用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红 《江淮论坛》2006,(1):142-147
"大团圆"乃中国悲剧研究中广为流播的概念.无论中国悲剧肯定论或否定论者,都以此作为衡量悲剧价值高低甚至悲剧与否的标准.但在使用中却造成很大混乱.以相同概念审核相同作品却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判定.以"大团圆"观念巡视西方悲剧,不难发现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西方悲剧同样不乏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作品."大团圆"概念既非中国悲剧研究的特异性概念,也非判定悲剧性质的有效概念.中国悲剧结局有着独特样式,但绝非"大团圆"所能概括.产生于特定语境当中的"大团圆"概念,不是悲剧研究中适用的概念.对于"大团圆"概念的澄清,有助于深化对悲剧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