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至善狂     
正【案例】"最近不止一次听到我指导的几个同事说我太苛刻,把他们逼得喘不过气。我让他们做得尽善尽美是为他们好,做学术研究不就是要这样吗?在家妻子也总说我太不宽容,对自己‘狠’,对别人也同样,连对读幼儿园的女儿‘也不放过’。我要求她言行举止不得出现问题,要做淑女,但女儿却越来越不喜欢我。我到底怎么了?我错了吗?"杨先生大吐苦水。【分析】对工作、学习、生活追求完美是没错。一旦这种对完美的要求过分了,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正薇薇老师:您好,我有点困惑不吐不快。我喜欢我老公陪着我,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他一起,但是他有时候会嫌我烦,说想自己待一会。比如晚上他会自己跑到卧室打游戏玩电脑,如果我也跑到卧室里去听音乐或者看书,他就.会说"你就不能让我自己待会吗"。再比如周末,我让他陪我去逛街,他却叫我找朋友去逛街,想自己在家待会儿。我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控着,不由自主地饰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着自己讨厌的工作,生活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以下为"心理奴隶"的5种类型和防治方法。"别人怎样想"的奴隶这种"心理奴隶"最为普遍,对创造力及人格具有破坏性,常见于心理机制不成熟的人。"我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喜欢出风头""我那么做,别人会嘲笑我"……这种"别人"式的想法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4.
四年级的小雪放学同家后跟我说:妈妈,我们班有四个男生喜欢我。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她说每次做值日的时候,A总是跟在我旁边,我扫哪儿他也扫那儿;B知道我喜欢蜡笔小新,每次有了新的贴画都立马给我送来;C每次换座位的时候都争着跟我同桌;D一下课就跑过来跟我聊天。我赶紧往正路上引导她:同学喜欢你是好事呀,你一定要跟同学搞好团结,要是全班同学都喜欢你才好呢。这样,评三好学生的时候他们好选你呀。小雪说,我说的不是这个喜欢,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喜欢,是爱。我  相似文献   

5.
妻子喜欢出一些问题考我,并且乐此不疲。这天晚上,妻子拿出纸和笔,对我说:"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请你认真一点。在这纸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十个人名……"我一听就笑了,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游戏,现在妻子如法炮制来考我,小菜一碟。 我接过纸和笔,在纸上写下了难以割舍的十个人名,有我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等。妻子对我说:"请你划掉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个人。"划掉谁呢?想了想,划掉了一个同事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会感叹:"亏他想得出来!"金先生确实是位妙人,有过很奇妙的经历,写过绝妙的文章,文章里又有很多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反贫困过程是文化互动的过程,想要做好扶贫,首先要理解贫困地区的人们的活法,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与他们的生活实践。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40多年前的故事,我带领人民公社的养蜜蜂场到江西一个深山去繁殖蜜蜂,住在一个老太太家。她儿子28岁,生活非常贫困,讨不起老婆。家里有个小女孩,12岁经人介绍就住在他们家。看到这个女孩,我第一个概念是"童养媳"。我观察之后发现婆媳之间也有矛盾,我甚至想做这个女孩的工作,让她过上平等的生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去亲戚家里做客,姨妈做了一道拿手好菜陈皮鸭,大家都夸好吃。可我这人有点怪,既不喜欢甜食,也不吃任何家禽的皮,不管是鸡皮还是鸭皮,所以我其实并不喜欢这道菜。但是,当姨妈问我喜不喜欢的时候,我非常懂事地回答"喜欢"。于是,从此以后,只要我去姨妈家,她一准儿给我做那道菜,并且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尽量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后台     
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走出家门,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粉墨登场,扮演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角色,做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当曲终人散,卸去所有的装饰,你就得回到后台.前台是社会,后台就是家.  相似文献   

11.
正晚饭后,窝在沙发里陪父母看电视闲聊。邻居胡伯来串门,一进门就叹息说:"看看你们家多幸福,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哪像我们家,小杰刚打电话说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孩子不回来,我们老两口连饭都懒得做了,真没意思。"胡伯的独生子小杰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匆匆回来,待不了几天又匆匆回去。趁着父母劝慰胡伯,我起身去卧室上网,正巧小杰在QQ上。我便问他是不是过年不回家了。小杰抱怨连连:"单位过年要加班,又碰上乘车高峰期,车票也不好买,回趟家还不够受罪的呢。再说回家过年也没多大意思,就不打算回去了。"看来小杰也是"失陪族"中的一员,而且是属于无奈加无知型的"失陪族"。我笑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 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13.
回头已无路     
生日时朋友送了一套茶具。我一向是个凡事喜欢精致的人,所以对这套做工稍显粗糙的茶具并不是很喜欢,打开后就放在柜子上,一次也没有用过。 后来同学来我家,一眼就看中了这套并不起眼的茶具。看他爱不释手的样子,我大方地说:"喜欢就拿去好了。"同学是个对瓷器颇有研究的人,说这套茶具看起来拙朴,却是正宗的景德镇瓷器呢。经同学这样一说,我心下已经有些后悔,但又不好反悔。待同学走后,我开始想那套茶具古朴的色彩、别致的造型,越想越觉得有味道,猛然觉得自己一直喜欢的其实就是这样的风格,内敛低调,毫不张扬。这样想着,越发后悔不迭。  相似文献   

14.
中南区现代戏会演以后,领导上要我排演《借牛》中的刘大伯。我一听就连声推辞说:“中南区会演的戏我么样敢排,演不了,演不了!”党支部针对我这种思想,让我好好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一边读,一边想:老愚公敢于搬动大山,我为什么连演一个戏也不敢呢?想来想去,发现我所以害怕困难,是  相似文献   

15.
正"假性单亲妈妈"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看待。有一种家庭,先生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却能为家人提供比校丰厚的物质生活,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么,在假性单亲家庭中占绝大多数的"双薪家庭"中的女性为什么会成为"假性单亲妈妈",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人不幸的根源通常来自心态。幸福婚姻从心理上来说,有精神、物质、生理3个要素。双薪家庭中的"假性单亲妈妈"通常缺乏这3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我讨厌做饭     
Aurore  Aimelet 《家庭科技》2013,(9):42-42
"我最怕做饭了!"33岁的罗蒂大喊着,"我不知道做什么,也根本不会做。买菜、洗菜、等菜做熟,这些都太无聊了!"说起做饭,28岁的阳子也一脸不屑:"太无趣了,有那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弄得一身油烟味,把自己变成黄脸婆。再说,想吃什么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只是因为没有兴趣吗?"某种程度上是的。"社会学家考夫曼说,"因为日常做饭和时下流行的烹饪  相似文献   

17.
马琳 《快乐青春》2005,(8):13-16
一 韩小小总跟我吵架,她总是喜欢趴在她房间的窗子上笑话我生气的样子.她会笑得眯起眼睛,用手指着我说:"夏远,你为什么那么笨?居然连架都不会吵."她的笑声像铃音一样在我们之间传递着.我住在她家对面,我们的窗户只隔了不到两米.有时候,我觉得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把她抓过来,然后将她暴打一顿,以证明我男子汉的尊严.但是我没这样做,因为我更喜欢在窗户前看她趴在桌子上午睡的样子.隔着纱窗,我看不到她的睫毛,但却分明看到她微微翘起的嘴角.她是个很容易哈哈大笑的女生,我想在梦里也一样吧.快到上学的时间,我会往她的窗子上扔小纸团叫醒她,然后跟睡眼惺忪的她一起走.  相似文献   

18.
亲属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就找到了一份在我看来还不错的工作。工作已经有半年多了,来我家做客时谈到他工作的事,本来我以为他的工作能不错,没想到他说没意思,马马虎虎,对付着干,每天就自己那点活,干完就完事,干一天算一天。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工作?老板对他不好?他说都不是,大家都这样。我说既然已经做了,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得更好一点?为什么不能多做一点?他想都没想,反问我道:做好了又能怎么样?多做点又能怎么样?老板知道了也不多给工钱。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给他讲了一个小  相似文献   

19.
精致生活     
<正>家附近的菜市场有一位中年女人,专卖蒸菜。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大蒸锅,一张小木茶几,一摞瓷碗、方便碗,这就是她全部家当。她只做蒸肉、蒸排骨和梅菜扣肉,每天数量不多,味道很不错,尤其是蒸排骨,去晚了就买不到。因为儿子喜欢,看她人干干净净,菜也干净,所以常去她那儿买。熟了之后免不了会聊几句,知道她下岗之后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她说:"我从来不买差肉,我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陪伴     
正我下班回到家,7岁的女儿跑过来搂着我撒娇:"妈妈亲亲,妈妈我爱你!"我亲一下她:"我也爱你啊。"正从厨房出来的老妈念叨:"不要老把这些话挂嘴边,老说就不珍惜了……"我很想辩解一下,跟她讲讲现代的育儿观念和相处之道,但终究没有说,只是笑笑而已。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只是长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