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纸片上的字     
小白兔在树林里玩,捡到一张纸片,纸片上写着四个字:一条老狼。小白兔吓得直哆嗦。它拼命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树林里有一条老狼,您看!”  相似文献   

2.
1992年,高晓松和老狼的名字还没在乐坛响起来。22岁的高晓松因开办了一个广告公司而有丰厚的收入,他知道老狼当时没钱,除了常常请他吃饭外,还特意弄些崭新的人民币,时不时地给老狼几张,说:“你看这几张连着号的,你拿两张,我拿两张,这样咱们兄弟俩就有连号的钱了。”老狼心里很温暖,他知道这是高晓松故意找理由。给了自己钱又给了自己面子。对此,高晓松说:“男人给男人钱有一万种方法,但仗义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周末,我漫无目的地在商场里转悠着,快走到服装区的时候,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拦住了我.他手里拿着一沓类似便笺的纸,见我停下来,便快速地往纸片上写下一些字.职业乞丐!我的脑海中迅速跳出这样一个词.我拿出十足的耐心,等他写.在我想来,他所写的,不外乎是编造的一些人生灾祸或者不幸罢了.他把纸片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看也没看,就放在衣兜里.我说,对不起,我还有点儿急事,一会儿再看你写的是什么.趁乞丐一愣神,我便急匆匆地走开了.刹那间,我有些自鸣得意.  相似文献   

4.
智者的魅力——敬悼金克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献永 《江淮论坛》2000,(5):109-111
当我得知金克木先生逝世的消息时 ,已是他走后的第五天了 ,是一位老同志看了《新民晚报》的消息转告我的。先生走了 ,走得如此默无声息 ,我的心情感到异常沉重。我知道 ,先生的一生 ,于学问、于事业以至于生命 ,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从他的著作和出口成章的日常谈话中 ,很容易发现 ,先生总是在以哲人之思、智者之语 ,面对着人类、地球 ,屈原《天问》式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不停地提问 ,答疑 :“一个老人的晚景无可谈论 ,一个世纪的晚景如何 ?”“在文化思想上有什么情况 ?老人想知道却无力知道。”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外来…  相似文献   

5.
《快乐青春》2005,(3):22
1.我们见面吧! 拜托,有什么好见的?不过是两个眼睛个鼻子一张嘴.人家是美眉还是恐龙,是帅哥或是青蛙,跟你有什么关系?再说,外表再漂亮也不过是人皮一张,几十年后还不知道成什么阿猫阿狗样,有什么意思?约我见面就更没意思了,反正横竖看恐龙一只,就请诸位放过小女子吧!  相似文献   

6.
看一个男人,到底怎么个看法,是摆在女人面前的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印象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要想看懂男人,还是请你用三种距离去看。 远看 你得站在离男人百米之外,冷冷地看,悄悄地看,最好是他看不到你,你却能观察到他。看他走路的姿态,看他骑车的样子,看他遇到坎的步法;  相似文献   

7.
直观和思维     
黄林同志在《人民日报》1964年3月3日所写的“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吗?”一文中,提出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而且与人的认识发展具有同一的规律时,指出这个规律的公式是:“直观——思维——实践;也就是:看——想——做,再看——再想——再做。”这在字面上看起来是没有错的,但实际上在说明他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时,却不对头地提出了另一个公式:“直观看到第一张桌子,思想认识了第一张桌子后,实践便制造出第二张桌子;然后直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远 《学术界》2001,(6):22-33
有一个年轻朋友 ,给我打电话 ,说他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一些问题想同我讨论。我知道他很爱动脑筋 ,也很会动脑筋。他的脾气我也知道一些 ,说话直来直去 ,不讲客套。我很喜欢这样的青年 ,就约定一个时间让他来了。下面是他和我的对话 :他 :这些日子我在想一个问题 :认识是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过程 ,这样说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 ,虽然很抽象 ,然而可以从这儿出发去想问题。我想提的问题是认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是一个怎么的过程 ?同认识现象可以比较的 ,还有什么现象 ,还有怎样的过程 ?我听你说过教育是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领工资时,发现一张1990年版约七成新的50元纸币,图案右侧工人头像脸部右眼眉毛以下到纸币边缘处,贴有一张长约6厘米,宽1~2厘米不等的微黄纸片,仅“伍”字在纸片以外且“拾圆”两字模糊不清。当时以为是纸币在使用过程中被撕开断裂,是别人用它粘补纸币覆盖在“拾圆”两字上造成模糊。当见背面未有裂痕时再仔细观察,又发现纸片以上到人像头顶墨境右1/4与帽沿之间呈三角形状空白没有色彩。同时右上角“50”的下方窗花图形与其它纸币图形相比也短近1厘米。尤其编码更为独特,一般纸币编码除印有八位阿拉伯数字外还有两个大写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高度     
杨汉光 《快乐青春》2014,(12):37-40
周末,大伟带儿子明明去桃花山玩。上公交车时,大伟买了一张车票,售票员却要他买两张,大伟解释说:“我儿子还不到1.2米,不用买票,这是你们车站的规定。”售票员瞄了一眼明明,撇撇嘴说:“一个大男人,贪这点小便宜干什么?我只看一眼,就知道你儿子超过1.2米了。”  相似文献   

11.
“空白”析     
人们知道,填补历史空白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例如,古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李时珍写下了《本草纲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们造福于人类,可谓伟大。 “空白”和“伟大”能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四人帮”是心领神会的。只要宣布填补了什么空白,就会有人顶礼膜拜,这可是篡党夺权用得着的妙招。那个诡计多端的张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与吴某仅一面之交,张某是我和吴某的共同朋友。2003年8月19日,吴某问我借钱我没应允,吴某便请张某出面说情。当天,张某找到我,看在朋友的份上,我答应了。于是,张某以自己的名义亲笔写了一张10000元的借务给我,写明半个月后还,并将钱交给了吴某,结果吴某逾期未还,我多次找张某帮着索要,都因吴某不还款而没有结果。我想向法院起诉。忽然有个疑问,欠条上写的是我朋友张某,我也不想以他为被告;钱是让吴某拿走了,可他又没签  相似文献   

13.
勇气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的职务,于是就召集了许多聪明能干、文武双全的官员,想知道他们谁能胜任。  相似文献   

14.
需求定律与吉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丁、卫东、叶航关于需求曲线可能向上的讨论,很有意思。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写道,“价格下降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都不能有例外”。所谓例外,就是需求曲线向上。他还说,“任何经济学者可单看他对这个定律的操纵就知道作者的斤两如何”。  相似文献   

15.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是清代有名的学者、文学家。乾隆时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皇帝也知道纪晓岚是个才子,有一次,想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就对纪晓岚说:“朕袖子里有一朵鸡冠花,你就以鸡冠花为题吟一首诗来!”纪晓岚稍一思索,吟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逝世后,我有一篇很短的文字,写他与《书屋》的一点关系。卞先生是认识的。很久很久以前,就读了他的诗,并为他惊讶。惊讶他在数行之中就能表达出那么多意思,而且让人想了还想,隔了一段,忽然又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想起这首诗就想起卞先生,一想起卞先生就想起这首诗。我想很多人都这样。  相似文献   

17.
张卓军有个奇怪的外号--傻男.我看他品相俱佳,怎么就得了这么难听的外号呢?问了周围的同学,大抵知道了,原来他暗恋一个女生三年却从来不敢表白.  相似文献   

18.
《快乐青春》2009,(7):113-114
有位渔夫,十分聪明。每次捕鱼,他只要看一下河水,就知道哪里有鱼,他从来没有捕不到鱼的时候。 一天,他在湖边捕鱼,突然,湖上出现了奇异的水纹,他立刻抛出网去。收网时,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网拉上岸来。原来,网里是一条前所未见的大红鱼。  相似文献   

19.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着拉手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副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动物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这话本没错,但是售票员没说完,她接着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外地小伙儿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相似文献   

20.
最近翻阅史籍,发现伯乐有明显的失误之处。据史载,有一次,有个秦国人牵了一匹马到市场上卖,一连三天无人问津。于是他就去求伯乐帮忙。他说:“我请您去看一眼我的马,只儒看一眼,然后请在离开时回头再看一下,我会重重地酬谢您的。”伯乐答应了,去看了那匹马一眼,离开时又回头瞧了一下。他刚离开,马的身价立刻增长了十倍,卖出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伯乐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伯乐不论是为了得到好处才去的,还是违心地去的,总之,他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图去了。我想,那匹马未必是什么良马,如果不是伯乐去看上那么一眼,那匹马的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伯乐不能坚持原则,使劣马混同于千里马,后果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