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九八○年十一月四日,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继熙先生应邀来上海社会科学院访问,他热情地介绍了国外研究中共党史的情况,他说国外研究中共党史有如下特点:1、研究人员都具有相当高的中文水平,都能直接阅读中文原始材料。在法国研究中国现代问题的约有五十人,其中研究中共党史的仅两位,除胡先生本人外,还有吉勒买将军,他早年旅华十七年,任驻华使馆武宫,退休回国后著述《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九二一年——一  相似文献   

2.
巴特的《S/Z》系他1968年与1969年两个学年研讨班上实验记录(“工作印记”)。此书为已经转向后结构主义的巴特解读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的阅读性文本。文内第1~9节(共93节)中,巴特专门言说了此时他眼中的(后现代)阅读。要言及阅读,必先涉及阅读的对象———文本、文本的生产者———作者、最后是阅读主体———读者。我们知道,不同于古典阅读(神学诠释学),上帝不再同时在场于经文的每一个字句中,文本解释结果也不再是一种声音。在当时法国学界如日中天的阿尔都塞一类现代性阅读理论中,阅读理论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西米里安·罗伯斯比尔(1758——1794)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是法国大革命史上一位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不过,也有从来没有争议的一点,即罗伯斯比尔忠贞革命,廉正立身,无论为敌为友,都承认他是一位“不可腐蚀者”。自1789年4月,罗伯斯比尔被阿拉斯市第三等级会议推选为全国三级会议代表,步入政坛,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后,直至1794年7月28日被送上断头台为止,他发表了很多论文和演说。这些论文和演说,阐述了他的革命法制思想。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他  相似文献   

4.
韩东的诗歌与中外诗歌传统相对疏远,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视却关系密切。在诗歌思想和叙述方式方面,韩东受萨特、加缪、勒·克莱齐奥等人小说的熏染较深。在思想方法、美学追求、艺术特色方面,画书画册的阅读欣赏、素描速写的美术实践对韩东的诗学思想和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影视题材、蒙太奇、剧本故事元素也巧妙地移入了他的诗歌创作。在新诗西化与民族化主张此消彼长、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韩东自20世纪80年代初便打破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的壁垒,坚持博采众长和自由创造,不仅显示了前瞻广博的艺术视野和独立可贵的探索精神,而且在跨艺术交流方兴未艾的当下,对诗歌未来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团队启动了"法国文学他化现象研究",<法国文学他化译丛>的编译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选择这样一个工作面,目的是想近距离地接触法国现当代文学他化的文化生态环境,跨学科地观察法国文学他化的领域交叉状态,多方面地采集法国学术界的相关反响,尽可能充分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将文献搜集与专题开掘紧密结合起来,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提供多层次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特的名声很大一部分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奠定的,他在文学批评领域中自创的很多概念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提出的批评理念代表了法国新批评乃至20世纪新批评的方向.作为法国新批评的创始人,罗兰·巴特创造了一种阅读、批评的新形式,提出了应加剧文本差异,使之多元化.巴特的这种新批评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收到传统批评尤其是学院式批评的抨击,引发的索尔邦之争促使巴特放弃了自己前期对科学语言的追求、转向碎片式的话语写作,并由此开启了文本阅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学者,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一生著述颇丰,虽算不上一位历史学家,但他相信只有通过历史才能更好地论证自己的主题,并希望能够分析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对于历史,勒庞有自己的认识,比如他青睐"事实"却并不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他像众多19世纪史家一样关注文明,却仅认为那不过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他相信我们可以拥有且真正需要的是效果历史;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等等。这些认识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特别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兴起、后广被欧洲的"颓废"文化和"世纪末"思潮对他思想的孕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 十八世纪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奠基者孟德斯鸠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在一九五五年隆重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孟德斯鸠於一六八九年一月十八日生於法国西南波尔多附近的勃莱特,父母都是贵族。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专攻法律。他由他的叔父继承到遗产、男爵的称号和议会中的地位,於一七一四年到波尔多议会当议员,不到三年就升任议长。在议会供职的十二年间,他研究哲学、政治、自然科学、文学及其他科目,从事著述,发表过一些论文。一七二一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波斯人的信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匿名出版,内容讽刺法国政治和社会,笔调清新,获得很大的成功,一年内再版四次,并且出现了许多翻板本。他  相似文献   

9.
周立红 《北方论丛》2011,(1):138-142
法国财政总监杜尔哥1774—1776年推行的谷物贸易自由化改革,很长时间以来,被一些学者解释成脱离政府管制的自由放任。但事实上,杜尔哥一方面废除了政府对谷物贸易的管制,取消了阻碍谷物流通的入市税和商人垄断;另一方面,他主张运用国家的力量镇压"面粉战",给商人提供奖金,促进谷物市场的形成。这正体现了法国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特色,即"国家是市场发展的工具"。这一特色的形成,需要在法国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8):33-37
法国汉学家谢阁兰以"异域情调"、"非人"和"多异"来界定他者,以"反拓"、"异乡人"和"洞观"作为对待他者的态度,通过将他者置于"主体与客体"、"同一与差异"的关系框架之中,既将他者作为他者,亦将自我作为他者,筹划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谢阁兰视中国为涵盖了最丰富之"多样"和最新鲜之"差异"的他者,并将其"他者理论"与"中国题材"相结合,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  相似文献   

12.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以阶级分析为主要线索.通过"毛细血管式"的社会观察,笔走贵族、资产者、农民、王权、文人之间.演示他们的分分合合,相互作用,从而重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画卷.更重要的.托克维尔通过他的阶级叙事使我们意识到法国大革命是一部打开了"关于社会的本质力量"的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我的北大考博经历"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了北京大学2004年法理学博士考生甘同学就他本人所发表的"对每个字负责"的"我的北大考博经历"(http:∥forum.blogchina.com/8324.html)一文以后,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10):147-151
从1910年8月到1917年6月,胡适留美七载,留下十七卷日记、札记。这七年是胡适文化观念形成的一个关键期。通过胡适日记里与文学相关的阅读、接受、交游、创作等记录,可以看出文学作为一种日常参与性的文化行为对他生活的影响和思想的塑造。胡适留美时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和西方作品,这让他能在文化差异性的对比中形成对传统资源的一种补充和反控,并内在地初步建立起他的审美判断力和历史批判力。胡适对于戏剧有偏爱,他阅读了不少剧本,也多次去剧院观看戏剧,这为其日后阐明"易卜生主义"等作了前期的准备。胡适在这一时期还有为数不少的翻译和创作,包括旧体诗和英文诗的写作,他反复思考诗体形式与诗意的内在关系。胡适有将诗词歌赋贯穿于交游和个人生活的文人积习,一面又不断实践,以期旧体诗词的体式在现代有所"进境",乃终与其后来的文学改良观与白话主张合于一辙。而其英文诗歌虽然带有不少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遗风,但也为胡适提供了一种新鲜的促其反观中国诗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舞台创作实践,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悲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在悲剧的题材与情节安排、"净化说"的界定、可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三一律"等涉及悲剧理论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观点,其悲剧理论对于正确评价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晦哲学家德里达被认为是极富文学色彩的法国哲学家的最后一人,他与文学的渊源远不限于其对解构主义批评的影响及其少量的文学评论文本。贯穿其一生的文学化哲学书写方式凸显了他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也是造就其隐晦哲学文本的重要原因。德里达的文学化哲学书写方式的形成既与他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兴趣与经历有关,也与他与索莱尔斯等作家的交往紧密相连,更是德里达有意为之的结果。德里达的文学化哲学书写主要体现为他对隐喻等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德里达的文学化哲学书写方式不仅获得了让?热内等专业作家的认可,更使其一度成为法国媒体预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  相似文献   

17.
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1884年,清廷任他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使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的企图遭到失败.他从1885年至1891年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制定和推行"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这在近代台湾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可以说,他是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8.
曹生龙 《阴山学刊》2003,16(3):34-36
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法国画家巴尔蒂斯,一生中创作出许多像谜一样的作品。他一贯探索、一贯从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心理绘画,这是其艺术的主要特征。他的领域是人的灵魂,他是心灵的漫游者,他要用绘画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他尤其善于从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作别具慧眼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以深厚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塑造了一系列法国他者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通过对法国的认识构成的审美幻象,其既是俄罗斯集体记忆的表达,也是普希金对法国善意误读的结果;既受到法国他者形象的启发,也是自我的觉醒。普希金通过法国幻象讴歌他者形象实为批判自我:赞美法国来批评俄罗斯社会现实,给俄罗斯社会的未来指明出路,也是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先进的文化知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法国作为国际道教学传统重镇,二者道教学特征在内外两个层面都存在异同之处。研究方法上,日本道教学偏重经典文本的文献研究,而法国文献研究与实践调查并重;与他教关系上,日本道教学与佛教关系密切并受其影响,而基督教背景则直接影响了法国学者对道教价值的判断;学术传承上,日本形成了东大、京大、早大"三核"并立的局面,而法国则薪火相传,形成颇主一家的单核心。这些对两国20世纪道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