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婚姻和爱情都是需要维持的,当恋爱变成了婚姻之后,以前的一切美好都随着时间烟消云散。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维持情感的话,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在此提醒大家,维持情感要遵循以下原则。平等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爱情与婚姻中,长期的公平更为重要,幸福的夫妻大多不会斤斤计较自己付出几许,收获几许,而是追求一种大致的平等,即付出多少和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两个人修为 有关婚姻部门只是给了我们可以证明夫妻关系的证件,却从来不会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夫妻. 离婚友人H,很长时间都在叹息:"离婚了,真不幸!"我们安慰她:真正不幸的是婚姻不幸还不得不硬着头皮维持,更不幸的是,维持着不幸的婚姻,还必须表现出幸福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婚姻道德应该建立在爱情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婚姻义务不仅在于维持作为社会单位的家庭,而且在于巩固和发展婚姻赖以建立的爱情。性爱是人的一种天性,任何男女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但是,人有了爱,随之就产生了爱的义务。恋爱结婚并非是与社会国家无关的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5.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若男女彼此懂得体谅,懂得换位思考,那么辛苦便不再是苦,再多的付出,也能甘之如饴。一有人说婚姻是围城,有人说婚姻是牢笼,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总之,若谈及婚姻二字,越来越多的人口中蹦出来的是困惑、疲累、心伤等字眼。仿佛婚姻之内的男女都过着糟糕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一地鸡毛里死命挣扎,犹如困兽之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活经历和情感观念历程上,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与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作一比较,说明《简爱》的创作心理主要是作者长期受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欲求和叛逆性格,并认为在简身上还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8.
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描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夫妻在各自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痛.本文对该剧的婚姻主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维系婚姻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文章指出"中国式离婚"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非理性的 "以夫为荣"观念造成的悲剧,维系幸福的婚姻需要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任和宽容.文章呼吁让情感与理性呵护有爱情的婚姻,缝合有裂痕的婚姻,创造更幸福的婚姻,让中国式离婚的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一直密切地关注时代文化洪流的走向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她用个体生命的触须探索时代和世界,凭借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力,面对现今社会的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等不尽如人意的情感困惑难题进行艰难的探索.比较客观、现实地审视现世爱情,从而体现出对爱情神话解构,对现实爱情的认同以及爱情与情欲的分离,即顺世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正用敬来养,爱才长久先在恋爱中为对方所爱,再在婚姻中为对方所敬,这样的婚姻是最成功的。爱情是需要不断培养的,相敬如宾便是爱情的滋养品。爱付出以后,要不断地灌溉,不断地孕育,才会不断地成长。以敬来养爱,爱情才不会枯萎,才能在婚后保持恋爱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经营,就像经营事业一样。通过经营培养,让夫妻二人的相处越来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是男权制意识形态不断延续和再生产的,其实质是两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模式。缘于历史的惯性,如今的婚姻和家庭仍然还是建立在一种感情或物质交换上的利害权衡,而非自由平等的、真切感情的相互付出和满足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打破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消融家庭———男权制的经济单位和支撑结构于社会中,不仅婚姻、家庭将真正成为建立在平等自由和赋予个性发展同等权利基础之上的两性之间的真诚关系,而且每个人都将突破家庭结构的限制,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而由个人组成的各自独立的系统将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联合成更大的开放系统,并构建起更加有序、和谐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整体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3.
正李老师:我和老公恋爱7年后结婚,5年后才要孩子。自从孩子出生,我们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他常跟别的女人倾诉我们婚姻内的问题。在我的逼问下,老公承认他感情出轨了,还说对我的爱情消失了,要结束婚姻。我冷静地原谅了他,觉得他是遭遇了中年情感危机,所以要求他跟我一起接受婚姻治疗,他答应了。但是,我觉得是我的强势逼迫老公答应去接受婚姻治疗,可能这一切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或许  相似文献   

14.
一、婚恋问题的多视角研究 千百年来,爱情和婚姻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题,而科学涉足爱情婚姻问题只不过是近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1,(8):139-144
王海鸽的《新结婚时代》与《大校的女儿》真实记录了新时期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困境。《新结婚时代》讲述了三对错位的婚姻,城乡婚姻,姐弟婚姻,老少婚姻,而在错位的婚姻中,爱情却是平衡的。《大校的女儿》中,或者是在平衡的婚姻中爱情缺位,或者在爱情产生的时候却无法进入婚姻,也注定了爱情的错位成为必然。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的婚姻与爱情之间的错位与平衡,是新时期婚姻爱情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6.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17.
元稹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但并没有因此而忘情莺莺,只是为了"事功"而"忍情"放弃,这于道德层面当可指责,于理智和情感关系层面当可借鉴.他对爱妻之亡故悲痛不已,但他也续弦再婚.这种爱情婚姻的复杂情感和态度其实是一种常情和常态.还原真实的元稹才是正途.  相似文献   

18.
王萌 《中州学刊》2007,(3):213-217
20世纪20至4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婚恋题材,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对婚姻则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排斥。在她们看来爱情往往和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个体的尊严相提并论,凸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同时,她们又意识到婚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女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婚姻中两性不平等的关系没有被彻底改变之前,当女性还有可能沦为性工具和生育机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女性为了事业而拒绝婚姻。在她们看来,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确保自己的人格独立。由于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迄今为止也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女性批判和拒绝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薛秋江 《理论界》2004,(6):242-243
本文透过宝黛的爱情悲剧分析了林黛玉作为悲剧时代的先知和觉醒了的叛逆者形象。认为林黛玉在婚姻上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在爱情上突破了“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封建标准,把共同的叛逆思想作为爱情基础,闪烁着时代新人理想的光辉;在思想上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奴性意识,大胆要求男女平等,彼此尊重,把女性在婚姻上的被动和从属地位提高到主动和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20.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中国古训 ,婚姻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有婚姻而无爱情的 ,婚姻的目的主要在于传宗接代。在这种封建婚恋观之下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封建传统的缺口 ,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宗法思想动摇了 ,各种思潮的涌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老中国的儿女们开始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 ,于是青年男女走出家庭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婚姻自由。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呼喊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但是没有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的整体解放 ,爱情也就失去了附丽 ,如鲁迅所说 ,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