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伟 《家庭科技》2020,(6):28-30
正张先生夫妇在同一家企业从事IT工作,孩子1岁。双方老人都需要赡养,作为"夹心"家庭,张先生夫妇该如何理财,实现近期和远期、老少兼顾的资金需要呢?基本情况张先生35岁,妻子32岁,夫妻俩在同一家企业从事IT工作,有一个孩子1岁。虽然他们的收入不低,但目前双方老人都需要他们赡养,再加上小孩子的抚养费用也会越来越高,张先生感觉到身上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2.
男女结婚年龄差距在拉大 最近,锦州市一对老夫少妻在维持了一年婚姻后终于分道扬镳。 30多岁的张华(化名)离婚后带着女儿艰难度日,无奈之中与大她25岁的林东(化名)见面了。60余岁的林东是一位退休老中医,老伴几年前去世。张华心动了:“虽然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退养"在家多年的姚女士终于熬到60岁退休了,过去已退休的同事约她一起到老干部活动室玩,她也很想去玩,可是,她家里养着一只泰迪犬,出门就无人照顾了。"内退"在家多年养成的习惯,都是上午给泰迪犬做饭,喂好狗狗以后,她下午才能出门……有人疑惑:这人怎么能被狗"绑架"了呢?朋友劝她,扔了它,或者送人得了。姚女士说,那绝对不行,你不知道它有多么重要啊。那么,一只狗到底有多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对这一条理解应该是:第一,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在程序上必须进行调解;第二,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在实体上必须以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为离与不离的依据。如感情确巳破裂,调解无效,就应准予离婚,如感情没有破裂,虽经调解无效,也不应该准予离婚。 因为调解无效的案件,不等于都属于感情破裂。就是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过调解,有的还可以重归于好。何况,那些本来感情没有破裂,由于其他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引起的离婚,则更应该强调调解。但是,调解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本来不该离婚,经过多次调解仍无效果,对于这种案件,虽然可以通过判决不准离婚的方法教育当事人,促使其正确  相似文献   

5.
从阐释学理论中的"理解的前结构"和"视域融合"角度上看,张培基先生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可探析哲学阐释学的解释力。"理解的前结构"主要对张先生选择译介对象产生影响,而"视域融合"主要影响到张先生从词汇、句法和风格三方面对译文进行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9年9月<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刊登了张铭先生对拙作<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的商榷文章<基督教的"善与正义一元论"与世俗政治之"正义">一文.张先生提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与哲学困境.然而,张先生的商榷文再次遮蔽了更多的话题.张先生对新教改革和政教分离等重大政治事实的叙述.本身就出现了诸多盲点和误区.基督教正义一元论转变为世俗政治正义的过程中.并非是"极权政治的土壤".张先生更大的误区还在于.以一种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现代性的叙述手段.忽视了人类正义认识的历史性、层次性和小共同体经验.政治思想史与小共同体发育史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过去如何演变为今天,而不是透过批判历史与人生的不美好,以知识分子叙述为中心的多元论解构小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法定离婚理由的依据及其领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定离婚理由,亦称法定离婚原因或条件,即离婚的实质要件。它是裁判离婚立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立法者对离婚所持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最能表明离婚立法的进步或落后程度。人们评价历史上出现的或现实中正在施行的某一离婚立法时,往往对其法定离婚理由的利害得失予以评说。最近,法学界有的同志撰文批评我国现行婚姻法所确定的离婚理由。笔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西安市某区法院遇到了这样一起离婚诉讼:男方54岁,在职;女方50岁,退休。夫妻现有住房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原系男方单位职工宿舍,于1994年按房改政策以男方名义向单位购买,合同有效,已经履行。双方对住房分割争执激烈。法庭判决:双方现已购买原住房交原单位处理;原单位另行安排男方住房,并由单位另拿一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给女方  相似文献   

9.
父母离婚对孩子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离婚家庭的孩子进行跟踪随访发现,父母离婚10年后,孩子们仍然会感到孤独和不快,尽管这种孤独和不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减轻。离婚家庭中的孩子,16岁以前就中途辍学或离家出走的,较之正常家庭多。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那些较重大的事件(如丧偶、离婚、退休、更换工作、搬家、人际矛盾、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却常忽视"小麻烦"对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少仔细地考虑该怎么正确对待这些小事情.其实,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困扰的琐事很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火烧身".  相似文献   

11.
离婚是男女双方的法律行为,离婚权不为妇女所独有。但目前离婚纠纷占民事纠纷的很大比重,并且有的离婚诉讼是由妇女提出的,所以,正确认识妇女离婚权的取得、行使和保护,对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加速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大部分工人、干部在五六十岁就退休了,其中有不少人退下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会很不习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刘中霖介绍,一般来说,在职时对工作全力投入或在单位担任重要角色者,退休后更容易出现退休综合征,因此他们退休后要认识形势,并进行适度的心理调整。退休综合征的表现失落感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离婚,好像流行性瘟疫般袭遍全球。根据加拿大政府统计,每三段婚姻中,就有一段以离婚告终。西安大略大学为此以4000位年龄由20多岁到们多岁的已婚、分居及离婚妇人为对象,希望找出导致离婚的因素,结果他们发现,以下的因素均会影响婚姻。 (一)婚前同居:在婚后15年内离婚的占35%,而没有同居的只占19%,原因是前者的道德价值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一旦婚姻不愉快,也懒得找寻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离婚"苛刻条款"是现代社会中自由与正义衡平的应有表达,也是在离婚决定与离婚后果相分离的现有制度设计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机制、贯彻"子本位"立法理念的必由之路.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角度来看,增设离婚"苛刻条款"至少有三方面的独特功能:确立了"正三角形"式的家庭利益判断结构;拓宽了儿童权益保护视角的广度和深度;构造了兼顾离婚决定和离婚后果的双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荷兰同性婚姻的国际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才 《兰州学刊》2010,(7):134-138
性别相同的两个自然人结合而成的伴侣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较为松散,不具有法律意义,有的颇为紧密,具有从法律角度予以探讨的必要。2001年4月荷兰修订了《婚姻法》,允许缔结同性婚姻。2005年以来相继有比利时、加拿大、马萨诸塞州、荷兰及西班牙等通过立法承认同性婚姻。荷兰《国际私法(结婚与离婚)法》也作了修订,及时回应同性婚姻的成立与解除、同性离婚案件管辖权选择、外国同性婚姻的效力及外国同性离婚判决的承认、同性婚姻与荷兰区际私法等问题对国际私法的需求。我国当前同性恋人群呈增长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必然遇到在我国境内缔结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外国同性婚姻配偶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外国同性离婚判决在我国的承认等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域外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立法。  相似文献   

16.
我与妻子分居多年,我以此为由要求离婚,但妻子基于孩子的原因不愿意。请问,法院会判决离婚吗?  相似文献   

17.
即将退休的我长期在机关工作,近来被大量的烦恼所困扰。首先,为退休而烦恼,一想到一年后的退休,心情便烦躁不安。希望单位能够延聘,但机关的机构改革又要削减编制,看来前途渺茫,于是我开始担心如何度过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了。其次,我还为自己的一生平淡和无所作为而烦恼,总感到往事不堪回首,认为自己当了一辈子"万金油"干部,却没有一点值得骄傲之处。我为什么在退休之前烦恼会这么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19.
吕春娟 《兰州学刊》2013,(3):166-170
1950年《婚姻法》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迎合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社会转型期的进程,离婚人数逐年递增,与之伴随的是复婚率的上升。这种现象背后一方面不乏有些是滥用了离婚自由这一权利,另一方面我国登记离婚的"高效率"也提供了一些便利。文章从法理角度对离婚自由的内涵予以阐释,针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条例》对离婚登记之快捷弊端,建议在我国增设别居制度,以对处于离婚"高温"的夫妻双方以适度限制,理性对待婚姻的去留,从而减少离婚行为给双方及近亲属和未成年子女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养老金"并轨"方案通过,这个消息让很多企业职工对未来多了一份公平感,因为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20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被破除,走向统一。从"双轨"到"并轨",是人们对平等养老权利的期待。长期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而企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两者养老金标准差距很大,这让企业职工群体"很受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调研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