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色年华》2007,(9):4-6
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近年来一直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竟大相径庭。应该承认.在人数巨大的青少年网迷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只是个别人。那么,青少年喜欢上网是“网络上瘾”还是“高度热衷网络”?面对社会普遍的恐慌与焦虑,我们该不该换一种积极的视角去观察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没有可能拽也不同的诠释? 为此,本刊特发表两篇视角不同的文章。意在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作出更积极、更客观的探讨,更试图将孩子们“沉迷的危机”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各地相继推出预防和戒除网瘾的新举措,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措施均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都将青少年“不上网”作为戒除网瘾的具体追求,戒除网瘾实质上变成了“戒除网络”。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青少年远离网络不是根本之计,即使暂时离开,最终也要回归。只有在上网过程中,青少年能够合理控制自己而不至于过度沉溺,“网而不瘾”,才算真正实现戒除网瘾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切实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准确了解他们在上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找出网瘾形成的关键因素,从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网瘾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青少年网络“追星”案例切入,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及成因,认为青少年网络行为是其所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综合映射。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网络世界真正发挥出推动社会进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读屏”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和“生动表情”,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种种屏幕面前也得以再造。电视屏幕为青少年展示了成人的后台景象,使青少年学习到许多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少年按照新的规则展开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撞击。学习如何同他人交往,并将这些交往技巧迁移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手机作为“流动的现代性”的表征之一,重新结构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然而,青少年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仅仅从抽象的“人机关系”中得到满足,“人机”关系自然不可能彻底取代“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茶艳娟 《职业》2013,(30):59-59
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症”的高发人群。本文通过对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揭示了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并对如何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研究》2011,(11):64-65
编者按: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网络“双刃剑”的特点正日益凸显;如何使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最大化,使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这是当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以下一组立足于不同视角的文章,以期展开一种整体性视野中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它包括:在拉动消费需求、繁荣经济的同时,如何将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青春偶像”,培育良好的人生心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扶正”功能,让网络中出现更多的为青少年所欢迎的形式和内容?作者提出了从大众文化入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即要突破传统的将大众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的观念;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德法并举有效监督大众传媒的运行;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人数已达26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也发现,学生群体中有一大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学业。如何面对网络的挑战,如何面对并正确对待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OECD发布的社会情感能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差异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调节模型分析了网络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引入学校氛围视角探讨了学校可能具有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任务能力、情绪管理、协作能力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积极情绪部分中介了网络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竞争氛围加剧了网络欺凌对积极情绪的负向影响,合作氛围提高了积极情绪的正向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合作氛围,与积极情绪一同发挥作用,为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提供“复原力”。  相似文献   

10.
上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一种“时髦病”——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很多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青少年就染上了这种“病”。  相似文献   

11.
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今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把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就是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教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平台     
《老年人》2010,(7):52-52
长沙市关工委开展“学英模、读好书、树美德、做新人”活动 长沙市关工委确定2010年为全市青少年“读好书活动年”,拟在青少年中开展“学英模,读好书,树美德,做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要求活动要与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用英雄模范感人的事迹教育青少年。  相似文献   

13.
在香港,滥用药物的青少年(以下简称“滥药青少年”)一直给社会大众留下了很多负面的印象,而在不知不觉问,滥药青少年也潜移默化地认同了自己的负面形象。例如,“我是有问题的”、“吸毒是罪大恶极的”、“要吸毒是自取的”、“吸毒的人是失败的”,等等。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交互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在青少年的公共道德教育方面独具优势。在特殊的网络时代,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从预设、生产、内化、治理几个角度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产品,理性地去构建、探索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新路,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的公共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5.
江西今年“两会”有关“涉老”的政协委员提案、人大代表建议比2010年多20%,并且这些“涉老”提案更具宏观性、前瞻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曾参加某传统媒体组织的“情书能否上网”的圆桌讨论,同龄近两年的笔者对此当持肯定意见:“情书当然可以上网!” 用网络传递情书不仅迅捷,而且方便,很有些麦当劳、肯德鸡等“西式快餐”的味道。据国外传媒报道,在电脑普及率极高的西方青少年中,已经鲜有用笔书写,用“鸿雁”传递的情书,ICQ、OICQ、CHAT、BBS和E-MAIL等就是他们“谈情说爱”的不算秘密的“秘密武器”。“大兵”汤姆·汉克斯和“甜妞”梅格·瑞思主演的好莱坞影片《电子情书》,演绎的就是这样一段风生水起、曲径通幽的网上情缘。 说网络情书“不…  相似文献   

17.
简讯     
近日,滦县县委老干部局组织全县“五老”人员和青少年学生深入开展了“老少共叙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活动开展以来,“五老”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收到应征文稿883篇、视频作品两件。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黑客”情结一直在纠缠青少年网民,难以理顺。本文通过对黑客精神的哲理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实质内涵,以提高青少年网络意识。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针对网络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这一问题,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这种说法,而是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相似文献   

20.
加入“e路春风”——深圳市预防青少年网瘾社工服务项目组至今已近四个月了,成为一名网瘾项目社工以来,我接待了很多前来求助的家长,深知预防、戒除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