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完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27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研究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空间聚集效应明显,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完全一致的倒U型关系。据此提出,长三角地区应加大普惠金融供给力度、加强区域内普惠金融合作以及优化普惠金融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但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高,面临创新主体乏力、创新资源不足、创新环境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实现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持续打造“科—产—教”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要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大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和科技型企业,逐步完善创新资源空间流动和共享机制;打破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制度的滞后性,深度落实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实现政府—高校—产业间的有机协调。  相似文献   

4.
生态绿色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更是长三角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从生态绿色一体化概念框架界定入手,构建生态绿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有序度和协同度的测定,从而衡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程度,最后用ARCGIS软件和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发现:1)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稳步提升,41个地级市呈"剪刀差"演变趋势,协同度由负向非协同状态向正向协同状态演进.由此推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由无序非协同状态演进为有序协同状态.2)空间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由"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向"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格局转变,区域差异性较大,存在区域间非均衡特征.3)分领域看,增长和效率协同度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度演进贡献最大,总体、质量、协同有序度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增长、效率、潜力有序度空间上负自相关且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4)分区域来看,长三角41个地级市可按照自身总体有序度和周边城市在各领域有序度划分为高-高型城市、低-高型城市、低-低型城市和高-低型城市.建议长三角各地区应各展所长,补足短板,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旅游-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探究香港经济-旅游-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熵值法评价香港2010—2019年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香港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系统耦合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协调度由实现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协调状态趋向良好;文化子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阻碍值最大,博物馆数、参观博物馆人次、图书馆藏书量、产业结构和入境过夜旅游收入等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科技双重加持,助力系统协调发展;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动态要素禀赋优势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跨地区产业协同的“新型综合雁阵”;利用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与同构化存在“倒U形”结构;在要素禀赋约束下,过度的制造业高级化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同构化以及带来的产业协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同构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受制于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波动较大,但耦合协...  相似文献   

8.
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全科医生数据为资料来源,通过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集聚度对长三角地区2016—2020年的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现况及公平性进行分析,为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全科医生配置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全科医生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在0.1~0.2之间,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2016—2017年集中指数为正值,而2018—2020年集中指数为负值。2018—2020年,上海市卫生资源集聚度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全科医生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长三角区域内不同省市全科医生配置差异明显。三省一市应加强协同,合理制定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  相似文献   

9.
论长三角港群一体化进程中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看,当前需要深入探讨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合作的总体设想和运作机制,使各港口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这不仅可以加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港城互动,进而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为此,要适时把握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进程中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但城乡发展梯度差异明显,城乡一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推动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农村发展、协调城乡发展。由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应当从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惠及城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入手,推进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乡村综合发展度、乡村—城镇变迁度、乡村—城镇协调度为测度标准,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2001—2010年十年间乡村—城镇转型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层面来看,西部地区乡村综合发展度不断提高,乡村—城镇变迁度不断加快,乡村—城镇协调度不断优化;(2)从省际层面来看,不同省区的乡村—城镇转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具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构建邻接矩阵,利用莫兰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构建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多集聚在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似的城市之间,还伴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正向影响;政府制度安排和城市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提升其运输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大城市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归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逻辑主线的基础上,量化测度2000—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发现:地区间差距持续缩小,上海的龙头作用未充分发挥;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创新合作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铁路交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和各自为战;社会保障差距明显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差距趋于缩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但依然存在制度掣肘。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着力于: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区域统一市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统一竞争规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构筑区域开放市场;健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生态优先,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区域协同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的耦合协调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制造业“三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态势维稳向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2)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存在互促互进、协同升级的耦合互动关系;(3)资金链良性运转可以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最后,文章从减小地区间差异、保障资金链稳定运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互相衔接、推动“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快长三角城市的绿色发展转型,是长三角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考查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城市群扩张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增加城市创新投入可有效缓解城市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真实人均GDP增长率的角度,实证检验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以时间变量衡量的地区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能够提高真实人均GDP增长率,其变化轨迹遵循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现实观察基本吻合.通过考察个体-时刻固定效应模型避免了事件虚拟变量间接衡量一体化的模型设定问题,结果表明以地区贸易、人口流动、服务业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四个方面衡量的地区一体化,虽然个别变量存在选择偏误和代表性问题,但在总体效应上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赋权法测度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总体发展水平,并结合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的交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增长的速度较慢,不同城市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各城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0.02~0.51,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PVAR模型的结果显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金融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科技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大,未来应进一步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金融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财税协调机制,以促进财政资源共享,已成为现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建立财政资源共享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极值熵值法测算长三角地区的财政资源共享指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obit模型以识别财政资源共享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财政资源共享发展指数变动趋势表现为"先下降,再放缓,最后上升",共享发展指数整体偏低;财政分权、财政资源数量、政府收入与长三角财政资源共享具有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区域空间联系程度与财政资源共享具有负相关关系。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级层面的发展战略,该地区需要逐步建立财政统筹机制以打破区域藩篱,通过优化合作共享激励机制避免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并通过建立财政资源共享绩效评价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约束和预算约束,从而有效实现财政资源共享数量增加和财政资源共享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结构合理化: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从类型—科类结构到层次—类型结构、层次—区域结构都存在问题。为此 ,应大力发展专科教育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调整层次结构 ;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调整科类结构 ;改变单科性院校过多的现状 ,加强多科性大学建设 ;逐步建立起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型大学、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授学位的专科学院等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省际间的高校布局合理 ,扶持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 ,以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