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供给短缺的情况,分析说明了现阶段国家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实行高教成本补偿制度的合理性以及个人投资消费高等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趋势越来越严峻。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对非人力资本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定量研究表明,非人力资本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求职中倾向于起较强的作用;非人力资本因素有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如果大学毕业生个体在求职中加以重视并培育相应的能力,会对大学毕业生成功获得职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宿州学院学报》2011,(11):2+127-F0002,F0003
“十一五”期间,学校招生工作佳音不断,就业工作捷报频传。全口制在校生规模从2005年的7000多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15000人,2006~2010年,连续5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年连续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08年最早建成安徽省属高校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园,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人类学视阈来看,高校毕业典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它承载了高等教育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它又是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发挥着毕业生身份转换的文化功能,展演了个体生存与社会控制之间的文化逻辑。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之下,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典礼的精心设计,强化毕业生的角色认知,提高毕业生的责任承担意识,发挥毕业典礼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显示会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多,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比较重视。然而,安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定位不太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今后,安徽省高校应该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适应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高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内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推行成本补偿政策的主要动因。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推行涉及与高等教育成本有关的各个方面,针对国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国家、高校、社会组织、受教育家庭及个人等各方面还应共同努力以进一步完善国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述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并实证考察安徽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势头良好;2011-2019年,安徽省包容性TFP年均增长1.93%,技术进步是安徽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一促进效应不仅受到数字金融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存在人力资本的调节影响.为进一步加快安徽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加强目标人群数字金融素质、注重防范数字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8.
该文运用动态世代交叠模型,预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一步考察其对生产能力的间接影响。通过将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视为内生变量,模拟研究表明,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本投资机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人口老龄化经济成本增加。可是,长期内人口老龄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熟练劳动力,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产出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多实行外延式发展,但随着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加上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高校适龄生源下行压力、高校适龄生源净流出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压力和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上升压力的挑战,迫切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内涵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行路径选择包括:加快发展以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民办成人教育;调整办学定位,凝练大学品质,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以开发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为导向的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从区域流动视角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结构矛盾,为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供决策参考。研究使用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以西部地区作为主体分析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问题,将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联系起来,重点讨论两类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流动,即西部生源到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和中东部生源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研究发现,毕业生确定单位的签约率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西部地区属于人才净流出区域,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绝对数差距逐年拉大。西部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西部工作,西部生源毕业生和在西部就学的毕业生更可能选择留西部就业。  相似文献   

11.
部分高校毕业生待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决不能因此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分析和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待业问题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高等教育是世界各国开发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的战略举措 ,我国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在保持高校扩招势头的同时 ,应注意培植高校足以适应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 ,只有有了与发展高等教育相适应的高校人力资本存量 ,才能使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得到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举措。在今后的高校扩招过程中,一方面要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控制扩招的速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改革政府财政拨款方式,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收益。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中的社会资本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受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双重作用;社会资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对性别作用存在差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两个“关系强度”的效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席贻花教授     
《宿州学院学报》2012,(9):F0002-F0002
席贻龙,安徽肥东人,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安徽重要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针对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确定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其次根据国家、个人、企业团体的权益,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从2001年至今逐年下降,"考研热"持续升温,高等过度教育已经出现。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的视角切入高等教育过度带来的"考研热"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过度会造成知识失业,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对高等教育过度进行制度改进和调控,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宿州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为更好地实现大学文化建设在提高应用性大学办学质量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省地方高等教育和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目标,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宿州学院承办的安徽省首届应用性本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12月23日在宿州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但是给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应当对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因素如教育成本与就业等进行理性分析,针对"就业难"采取有效对策,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共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研究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有利于在职业准备期帮助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并在职场中取得长足发展。研究以SCCT模型与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框架,对2015届已离校受雇全职工作的1 0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修订概念框架。研究发现,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职业心理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中,先天个别特征对总体资本积累的影响小于后天积累资本的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就业结果影响显著,分为直接影响和在职业心理调节下的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就业结果上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根据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模型,针对性优化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本,关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结合社会支持,提出改善大学生个体的就业结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