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2.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5.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游"是《淮南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虽承袭于《庄子》,但其思想旨趣已有所变化,凸显出贵族化的政治追求与生命理想。"真人"等是《淮南子》之"游"的理想的生命主体,表现出将生命与政治一体化的思想倾向,这是《淮南子》生命哲学对《庄子》思想的扬弃。《淮南子》之"游"具有浓厚的神仙化意味,比《庄子》更能彰显出道家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7.
“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来源于《老子》,通过对道的论述,《淮南子》详尽地发挥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由此形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淮南子》的道论主要论述了道的整体性、无限性及其演化阶段和理论。通过这些论述,使老子以来的道家理论得以深化,显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此后成玄英、褚伯秀、陆西星、释德清、陈继儒、焦竑、王夫之、马其昶等学者皆踵武之,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潮流。“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既与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有关,又自有其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但有些学者对老庄之间的关系过度阐释,甚至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疏,则又误入歧途,遮蔽了《庄子》的真义。“以老解庄”对于解读“三教合一”的思潮、探究《庄子》的儒学化进程、反思古代庄子学史以及剖析《庄子》本义等方面贡献良多。学界应该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秉承平等的沟通交流精神,进而考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生命本性论奠基于老庄,发展于《吕氏春秋》,成熟于《淮南子》,完成于玄学,经历了老庄的自然朴真论,《吕氏春秋》的自然情欲论,《淮南子》的恬愉为主、情欲为次论,玄学新道家的圣人有情论等演变阶段,而以郭象的宿命主义人性论告终。这种演变轨迹说明:一方面,道家对生命本性的理解从忽视情感因素到正视情感的存在,其理论越来越成熟与理性;另一方面,道家的生命本性论由自然主义最终演变为宿命主义,是玄学新道家在特定背景下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论养生王云度由刘安及其宾客于文景时编撰的《淮南子》是西汉前期以道家为主·融合各家的理论结晶。《淮南子》“其旨近《老子》,……其大归之于道”①,《淮南子·要略》在概括《原道训》主旨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视物而贵身,欲参...  相似文献   

13.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抑或学科称谓,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但哲学思想及观念在中国则是源远流长,以阐述世界观及方法论见长的诸子思想均属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其中道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作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根基,采撷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非循一迹之路”而守正创新。《淮南子》从“道”出发,以“无为”为主旨,将天道之无为演绎成人道之无为,以求人道符合天道,创新性地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要。《淮南子》倡导“无为”是为了践行“无不为”,倡导“天道”是为了宣扬“人道”,将出世与入世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道家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崛起及复兴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老庄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期,《庄子》和《荀子》都未将老庄目为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取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产生了800余条成语的重要文化典籍,《淮南子》产生了700余条成语,也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对源自《庄子》的成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两书共同推动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形成和运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对《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终生喜好阅读,对儒学、老庄之学尤为深入,他既阅读《老子》、《庄子》等原始文献,亦阅读老庄之学的研究性文献如王船山的《庄子解》等,在其家书及其它书信中,更有诸多对老庄之学的论述,道家思想影响极其明显而重要。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的“自然”和“无为”的思想,明确地用“因自然”诠释“无为”。“因自然”与现代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反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20.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